市教育局认真贯彻优化营商环境要求,结合教育职能和优势,坚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幸福每一个家庭”的工作理念,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扎实做好优质均衡大文章,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全面开展“四项服务”,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为优化营商环境贡献教育力量,助力我市“工业兴市、产业强市”战略。
一是积极扩增优质教育资源,吸引营商人才来枣,助力“引得来”。应对城镇化进程和入学高峰,坚持扩增量、优存量、提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学位”的迫切需求。2021年,全市规划投资22.45亿元,规划新建、改扩建学校25所,规划新增学位36575个。市驻地新建10所学校(幼儿园)秋季学期全部投入使用,创造了一次财政性投入最多、学段覆盖最广、学位提供量最大等多项记录。
二是强镇筑基乡镇教育,推动“双十镇”营商振兴,助力“强起来”。坚持“四环并进”工作思路,优化城区、带动城郊、提升镇街、强化乡村,通过名校办分校、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帮扶、一体化办学等方式,建立以优质学校为主体的教育共同体,有效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划拨专项资金1150万元,与市委市政府“双十镇”建设融合,在30个乡镇开展教育强镇筑基工作试点,着力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留住乡镇人才。
三是持续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得好”。聚焦课堂,提质增效,实行全员岗位大练兵,开展“学校联盟、教师联谊、教研联合、品牌联创”,实行“学科工作室联聘制度”,组建联研共同体123个,有力推动了教师业务素质提升,全市形成了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充满活力的良好教学改革局面。在探索区域校际合作发展上,建立了“1+X”的城乡学校联研共同体平台,分区(市)、分学段建立起80个城乡学校联研共同体、43个学校自主联研共同体,涵盖了全市所有中小学,实现了“学校管理一体化”“教师发展一体化”“教育资源一体化”“考核评价一体化”的“组团式”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四是全面开展“四项服务”,解决营商人才后顾之忧,助力“留下来”。努力打造枣庄教育“四项服务”工作品牌,不断提质、扩面、增效,通过课后延时服务、学生营养餐配送、研修室开放、学校公共资源节假日开放等,解决好课后看管难、中午接送难、作业辅导难、假期锻炼难等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共474所学校开展“四项服务”,惠及中小学生24.5万名,分别占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的77%,45.7%。
五是增量提质幼儿园,幼有优育持续突显,助力“保教好”。2021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5所,扩充优质学前学位4740个。以幼儿园联盟建设为引领,着力破解“入园难、入园贵、优质园少”的问题,全市确定100所主导园,成立由309所民办园、新建园、薄弱园组成的联盟体,开展跟岗研学、专家讲座、送教到园、骨干引领等联盟活动300余次,实现了管理共融、资源共享、师资共育、发展共赢,全市不同层次的园所得到优化提升。
六是坚持产教融合,培养更多营商人才,助力“融得好”。我市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主动聚焦“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双十镇”建设等市中心工作,重点围绕“6+3”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专业布局、打造品牌专业,培养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产业工人。开设乡村振兴专科学历班,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设在扶贫车间,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田专家”“土秀才”,全市近3000余人报名参加。深入实施“职业院校师生入企助力工业强市行动”,每所职业院校联系2-3家链主企业,通过识岗、跟岗、顶岗等形式,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职工)培养方案,落实校内教学与入企教学计划,推动企业文化进课堂、工匠精神进车间,实现“每家企业都有入企学生,每个专业都有学徒制企业,每个学生都有学徒制企业师傅”,促进企校融合、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