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中,有个怪现象,教师不怎么提倡鼓励学生质疑,不少教师并不喜欢那些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常常提出诸多“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的学生,甚至有个别教师把学生的质疑认为是对自己尊严的侵犯。相反,老师们对那些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跟着老师节拍向前走的学生往往偏爱有加。
有些教师,他们被学生“问倒”,不去反思自己知识的局限和不足,为了不失“面子”,却反向提问的学生发脾气,或讥讽学生“不知天高地厚”,或训斥学生“故意给老师难堪”。更有甚者,把学生爱提问题视为“爱出风头”,竟“以牙还牙”,让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现眼”、丢脸。试想,这样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学生喜提问善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诚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教师被学生“问倒”的情形在所难免。问题在于,当教师被学生“问倒”之后,究竟用什么态度对待学生,这是值得思考的。出生于德国的美国生理学家洛布,在知识方面是一个光明磊落、从不掩饰自己不足的人。有一次,一个学生拿着教科书向他求教。他看完后说:“对不起,我回答不出你的问题,因为我自己还没有看过教科书的那一章。不过你明天来的时候,我已经看过了,也许能够回答你。”那个学生见洛布这么谦虚和诚实,尊敬之情油然而生。尔后,洛布翻阅资料深入思考,终于弄清了问题的答案,而且第二天主动找到学生并向他解疑。一位著名的学者,被学生“问倒”之后,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名望和尊严,而是肯定学生的求知态度,承认自己的不足,进而推动自己的教学与研究。洛布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和科学求实的治学态度,确实值得我们这些当教师的认真学习。
“天下之书读不尽,学问茫茫无尽期”。知识有如浩瀚的海洋,即使是一个杰出的大学者,穷毕生之精力,也只能涉猎万一。教师要想做到门门精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是根本办不到的。因此,人贵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在许多方面的无知,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这是教师有修养讲文明的一种表现。
今天,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质疑习惯和批判品质。“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批判品质,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首先不是方法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教育观念上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破除“师道尊严”的思想束缚,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教育观,要欢迎学生和自己争论。对于那些在平时、特别是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题的学生,要表扬,即使他说得不对,也要鼓励他的勇敢精神。老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思想,应该明白被自己的学生问倒并非坏事,一面当老师,一面当学生,虚心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放下架子,不懂的就承认不懂,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共同提高不断进步,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定会更上一层楼。(摘自《文汇报》作者:章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