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花开了,春天还会远吗?
——山东各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启示
新华网济南1月12日电 (记者鹿永建 张晓晶)1月7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开始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怎样推进素质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农村学校能不能推进素质教育?怎样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怎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地在推进素质教育中仍然面临一些疑惑。
记者在山东基层采访发现,不少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解放思想,因地制宜,他们的实践就像越冬迎春的一朵朵迎春花,让人们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春天。
一所农村小学的“童话”
当前有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素质教育只能在城市学校搞搞,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差,师资水平低,搞不了素质教育。记者在莱芜市丈八丘联小采访发现,这所山区学校通过挖掘现有资源,激发教师激情,也能让山里娃享受到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丈八丘联小是一所偏远的山区小学。校舍只有4排平房,23位专职教师中80%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11人年龄超过50岁。但是这些大龄老师个个精神饱满,而且个个有“绝活”,有的会吹竖笛,有的会拉二胡,有的会剪纸,有的会打太极拳……在他们的带动下,学生们拿起小剪刀,吹起小竖笛,在文化课之外,都有了一个自己喜欢的项目。
有一年,校长董春玲从北京考察回来,看到城市学校里开出的五花八门的课程,为自己学校因为没有师资力量,无法开发特色课程而发愁。丈夫安慰她说:“城市孩子有的我们没有,农村孩子有的城市也没有。”这句话让她茅塞顿开。
2005年底,董春玲因地制宜,鼓励教师们开发第二技能。这一下子,全校教师都动了起来,有的重新拿起了自己搁置多年的爱好,有的自费学起了技艺。最后,每一名教师都练成了自己的“绝活”,在文化课之外都开起了一门特色课程。
这些课程让丈八丘联小一下子活了起来。文化课之外,也像城里学校一样开起了传统文化课、朗诵课、礼仪课……董春玲介绍说,实行课改3年来,学校不仅全面落实了国家课程方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孩子们的综合素养提高了,综合评价和其他素质抽测一直名列全区前列。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莱芜市丈八丘联小的素质教育实践,打破了农村学校条件差,不能搞素质教育的断言。他们用实践证明,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没有差距,只有差异,他们同样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被骨折“摔”出来的课堂教学改革
在应试教育下,很多学校一直沿用“时间加汗水”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进行填鸭式教学,课下布置大量作业,使学生课业负担不堪重负。泰安市省庄二中和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焕发了生机,带来了教育的活力。
有意思的是,泰安市省庄二中的改革竟然是被老师的一次骨折“摔”出来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创始人焦圣玉老师介绍说,一次意外骨折后没法黑板书写,生物课代表就主动走上讲台,接替他的工作。这触动了他对课堂上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反思,从而引发了一场课堂教学变革。
改革后,老师把讲台“让”给了学生,学生们通过主持、主讲、问答等形式获取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大部分时间站在讲台下,观察同学、引导课程,只有在学生有理解错误或遇到难题时才“出手”。
同样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发生在聊城市茌平县一个偏僻乡村的杜郎口中学。在杜郎口中学的教室里,没有讲台,学生不安排列分座位,而是6至8个人一组围坐在一起,老师就站在学生中间。一节课45分钟,老师只讲10分钟,学生自学、互学35分钟。上课时,学生有的坐有的站,随时可以发言、争论、上黑板书写。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室成为学生自由求知的殿堂。
改革前,杜郎口中学是一所将被撤并的农村学校,同样被现实逼出了一场“教育革命”。把课堂还给学生后,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还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性格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现在,每天到杜郎口中学学习参观的教育工作者达几百人,人们惊叹于这些农村孩子的表现,没有印象中的羞涩与木讷,而是自信勇敢,善于合作,思维活跃。
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说,素质教育主阵地在课堂,并不只是蹦蹦跳跳,只有课堂效率提高了,才能把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使学生有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发展个人爱好,开展社会实践才能不是一句空话。
高中阶段照样可以实行素质教育
高中一直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由于面对高考压力,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素质教育只在义务教育阶段搞搞就行了,在高中很难推进。山东省实验中学和莱芜市第十七中学通过实施新课程改革,证明了高中并非不能实行素质教育。
山东省实验中学是山东最早尝试选修课走班教学的学校。记者随机采访时,学生们纷纷表示喜欢走班上课。一位男生说:“上选修课的感觉,像是提前上大学。学校开了几十节选修课,有音乐欣赏、形体礼仪、书法、剪纸……喜欢什么就可以选什么。”
每逢寒暑假,学校组织学生进超市、上列车开展志愿服务,到儿童福利院、敬老院服务,到革命圣地参观,周末到社区做义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等。高二年级班主任盛喜威说:“以前,我们的学生只是闭门读书,对社会不了解,社会实践活动为同学们架起一道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2007年起,莱芜市第十七中学在体育课上尝试走班教学,学生不再以行政班为单位,而是根据学生的意愿,把16个行政班的学生分成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8个体育班,同时上课。“学校尝到走班制的甜头,准备从2009年起在高一年级语文、数学等8个学科同时实行走班教学。”莱芜十七中王凤军校长说。
山东省实验中学刘堃校长说,我国自2004年起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其变化不只是表现在换了一批新教材上,而是将高中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更加“社会化、素质化、个性化”上。新课改铺了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新课改完全实施的那一天,就是素质教育完全实现的那一天。
时评:教育改革要从基层创造中汲取灵感力量
·
一所偏远的山区小学可以把素质教育搞得红红火火;曾面临被撤并的农村中学通过改革焕发生机,每天有几百名来自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上门参观。新华社今天播发《迎春花开了,春天还会远吗?--山东各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启示》一稿,提醒我们,很多基层学校自发改革首创的鲜活经验,对我国推进新一轮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就像波澜壮阔的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发端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样,我国的成功改革无不是由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创造。来自基层的成功做法和创造,一直是推进我国各项改革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之一。现在,我们继续推进教育改革,也不例外。
近年来,我们在推进教育改革方面做出很多努力,陆续推进一些改革措施,但对教育改革也存有一些畏难情绪。拿推进素质教育来说,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只能在城市学校搞,农村学校条件差搞不了;有人认为高中阶段要面临高考,没法搞;有人推托社会用人制度、高考制度不发生根本变化,教育改革难以有效推进;有人干脆认为应试教育在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消极应付。
但是,从这篇报道介绍的基层经验可以看出,教育改革并非不能为,关键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是否能够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科学决策,大胆作为。
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改革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很多,既面临东西部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均衡、教育条件千差万别的国情,又面对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多层次、多样化的现实。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素质教育,实现让人人“有学上”、“上好学”的目标,绝非易事。在教育改革中,除了听取教育专家及广大群众的意见,借鉴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还要充分尊重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总结各地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
目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专家的意见,这是推进教育科学决策、科学规划新的良好开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改革需求开始,要从基层创造中多汲取一些灵感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