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是苏州大学博导,但他却一再说自己是一个力图不让孩子掉队的老师。
从2002年到现在,他与志愿者在民间推行"新教育实验",营造书香校园。现在全国有20多个实验区100多万学生。
他,就是新教育改革的发起人朱永新。
“中国教育改革,需要下猛药”
初见朱永新,多少有些意外。一个身体力行搞教育改革的人,看起来却温和淳朴、笑声朗朗。听到有人叫他市长,他笑了,“其实我觉得叫我老师更亲切,‘老师’对我来说,是一个最永恒的称呼。”
言毕,他拿出准备的一堆装订好的议案,热情洋溢地一份份介绍,从提议建立学前教育法到健全农村职业教育,他说,总共有18个。
“中国教育问题很多,需要下猛药。”他说,手头这些议案,反映的都是老百姓的心声,如果教育改革力度不大,老百姓不答应,也不会推进教育的发展。
但他接着又表示,“下药”既需对症,又需掌握分寸,“毕竟这是一个多年来累积的大问题,非常复杂,如果仅仅是以单项改革为主,而不采取系统的、全方位的改革方法的话,也牵扯到民众认同问题。”
谈及此,他无奈地笑着说,不久前他提出取消文理分科,就引来不少骂声,还有人让他去当中学生试试,这就牵扯到民众认同问题。
只不过想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作为一个新教育改革的发起人,有些人叫好,也有些人说他是教育疯子,讽刺他在建一座教育的乌托邦王国。但朱永新断然说:“我不是乌托邦主义者,更谈不上搞乌托邦教育,我不过是身体力行地尝试建立更满意的、品质更高的教育试点,只不过想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七年前,他创办公益性网站“教育在线”,其费用主要为朱永新的稿费、讲课费、科研费。“赔钱赚吆喝”的朱永新立志给沉默的大多数教师一个吆喝、交流的平台,唤起当代教师的激情。同年,在昆山玉峰小学,他挂上了自己的“新教育实验”铜牌,开始实践六大行动:小学、中学六年各读一百本书,听一百场报告,每天写日记,能讲双语,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出自己的特色。核心理念“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
其实,朱永新此前已在儿子身上做过实验:读书、写日记及随笔、使用双语、掌握电脑。他做苏州大学教务长时的实验是,本科生四年至少读20本世界名著,考试合格者,准予毕业。
说起往事,他承认自己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当现实无法改变的时候,改变的唯有自己,因此我认为现在教育改革缺少的是建设性的实践,是行动力,是与陶行知一样的‘知行合一’。”他坦承自己平生最得意的事是自己的教育理想得以在苏州实践,能够坦荡地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学术研究,常常享受到双重丰收的喜悦。
“我们可能改变不了整个教育,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老师与学生,至少这些年,我们已经改变了一大批老师的状态以及孩子的命运。我们是在追梦,过程当然坎坷,也会遇到诸如资金短缺、团队流失、培训推广难等难题。但为了更多的老师和孩子,我们将坚持把这个梦追下去。”甚至他的博客首页签名就是“新教育之梦”。
山东经验值得推广
尽管自己的新教育改革实验如火如荼,但他却在议案中提出,要推广“山东经验”,加强中小学教育改革力度。
“山东的素质教育改革应该说进行得比较彻底,力度也够大。”他说,目前山东中小学严格执行周末不上课,高考分数也保密,平时考试不排名,这就放松了束缚教师和孩子们的绳索,可以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发展。
接着,他说,更重要的一点是问责制的执行。“一旦有哪个学校违规,严厉查处,甚至给领导撤职,这是真刀实枪地进行改革,这样的力度才能达到减负的目的,也才能给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一种是自己发自民间的实验,一种是从上而下的改革,到底哪一种模式更值得推广?他坦言,如果能把两种方式有机结合,那将是比较理想有效的改革方式。
他解释,靠官方的强制推进,短期内能迅速改体制,在外部机制改革上见效快。而民间的实验优势在于品质性的提升。因为行政推行有时流于形式化,而民间实验则更注重培养幸福美好的人性,双方各有生命力。
“无论哪一种模式,真正达到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学到一生有用的东西,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发挥自己的个性,让所有的孩子都能用诗歌般的心情开启每一天的黎明,这才是最重要的。”说这话时,他的脸上充满了信心和期望。
信息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