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颁布至今,已经过去十年。回顾这十年,在《指南》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学前教育事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在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上,这是非常重要的十年,这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感悟最深的十年。
对于我们农村幼儿园来说,这十年更是非常宝贵的十年。是我们度过最初的艰难生存期后,发展最为迅速的十年。
今天,我就以“农村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十年变革与发展”的故事,来回忆和讲述我们这十年的努力、奋斗、收获和反思。
2012年颁发指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2小时”因此,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学习方式和特点,尊重幼儿的经验和个体差异等,鼓励幼儿主动地参与体育游戏。
当这段话出现的时候,我们幼儿园户外活动的现状是:家长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周边的私立幼儿园以教授小学知识吸引家长,幼儿的游戏活动越来越少,儿童游戏的权利被严重剥夺;教师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不敢让孩子出去玩,即使让孩子到户外游戏,要么是“放羊式”教师不管不问,三三两两聚一起聊天,孩子在一片仅有一个滑梯和几件中型玩具的空旷院子里寻觅仅有的“游戏食粮”,要么就是“高控式”游戏,孩子只能在老师的指挥和要求下,追随老师的口令,动动胳膊动动腿;
那么,如何在《指南》的引领和指导下,把“真游戏”还给孩子,让游戏点亮孩子幸福童年呢?
2012年开始为户外游戏活动“打桩”
这一年,我们提出了“先把幼儿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给他们”,然后用考核、答辩、观察、交流等形式,测评了每一位老师对“幼儿游戏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根据每一位老师的测评得分给每一位教师进行了“幼儿户外活动工作困难度”量表。教师工作中的困难,与其说是困难,不如说是挑战。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老师的理念和行动,这些工作中的困难就会一直困扰着教师,也会一直困扰着管理者。也就在那个时候,我们开始探索,开始走进“教研”,开始让管理从制度走向文化。这一年,我们用“学习”为“户外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打下了“桩子”。
2013-2015年放风筝式的游戏,让孩子在院子里渐渐“飞”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老师们严格要求做到每天保证孩子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开始关注“让孩子怎么玩”“怎么带领孩子玩”,并竭尽所能的为幼儿设计游戏材料和玩法。工作时间外、休息日也不停的忙碌着,家长QQ群里渐渐热闹起来,孩子们户外游戏的照片和小视频逐渐进入家长的眼睛,孩子们在院子里就像风筝一样,在老师的手中渐渐的“飞”起来。
2016年《传统小游戏、快乐满童年》,让老师和孩子们玩在了一起
之所以开展民间传统游戏,一是因为我们这个地方蕴藏着丰富的游戏材料,比如我们到处都是城市幼儿园花钱才能买到的具有杀菌红泥土、黄泥土;玉米芯等,所用材料都是身边随处可见的东西。
二是我们发现传统小游戏很容易勾起老师乃至家长童年的回忆,他们对游戏内容、游戏规则、游戏材料以及游戏精神很熟悉,也很感兴趣,所以传统小游戏不仅走进我们校园,更是家庭中亲子互动的交流方式。慢慢的,传统小游戏无处不在,去厕所的途中,会自由的玩起跳房子,院子里“跳皮筋”、“捉迷藏”、“抓石子”、“丢手绢”、“机器灵 砍大刀”等民间游戏让孩子和老师们嗨在一起,操场一角总能看到一些男孩子们神情专注的弹玻璃球。放学后小胡同里不时听到“摔泥巴”的欢呼声。
传统小游戏不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更感动的是家长们也带着满满的回忆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来,在微信群里给老师家长交流和孩子在游戏时的体验,特别有心的给孩子搜集游戏材料,达到了教育观念的共鸣,不仅带给孩子快乐的童年,也成为了打击小学化倾向的魅力武器。
2018年至今,在安吉游戏的教育经验和游戏精神的启示和指航下,逐渐把“真游戏”还给了孩子
安吉游戏给予我们的启示:安吉游戏是以“让游戏点亮儿童的生命”为信念的一场游戏革命,在变革的路上一步一步的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游戏,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真游戏中获得经验、形成想法、表达见解、完善规划、不断挑战,从而发展自身最大的潜能。他们依托宝贵的自然资源,探索各种适应、激发孩子兴趣的游戏材料和环境。而我们农村幼儿园也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也要向安吉一样,根据我们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幼儿需求,也进行一场游戏革命。转变教师观念、充实教师专业技能、赋予幼儿游戏自主权,玩出乡村里的幸福童年。
于是我们带领老师多学习教育理念,学会在游戏中多观察、多思考、多研讨,在理念结合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做到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宰者,组织部分教师去浙江实地参观安吉游戏,用眼睛和思想真正感悟什么是“真游戏”,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游戏?孩子在游戏中真正需要什么?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而我们又是怎样做的?遵循各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将游戏材料的投放、游戏环境的创设、游戏的指导策略、教师的观察记录、游戏案例故事的分享分为五个研究小组,以级部为单位,每周召开一次教研活动,针对幼儿的身体发展、个体差异、游戏兴趣,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支持等几方面及时进行梳理,针对出现的具体现象和问题及时研究整改对策,并及时整改落实,对好的实践经验要做好图文并茂的记录,形成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报告。
充分利用农村有利的资源 ,把孩子家庭、社区等能利用的材料搬进幼儿园把真游戏还给孩子比如:玉米芯、地瓜秧、高粱杆、我们家家户户逮鱼的鱼网等工具;增添泥巴台、饲养区、战壕、戏水池、沙坑等游戏环境,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土现有的自然资源制成各类游戏材料,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材料、自由结伴、自主游戏,形式灵活多样,游戏过程中融合本土游戏的“趣”,挖掘利用 “户外场地、器械的隐性资源”,给幼儿提供一个丰富且自然的游戏环境。
以我园最丰富的资源“泥土”为案例,开展一系列的游戏,孩子们挖泥、和泥、摔泥巴、淌泥坑、从酣畅淋漓的玩泥升级为用泥进行创意游戏:在泥巴台上泥塑、做泥坯子盖房子、砌城墙、垒迷宫,糊泥炉子烤地瓜(种植园里地瓜、土豆应有尽有),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有快乐的体验,还经历种种考验和困难、通过合作在一次次的经历中勇于探索、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让泥成为孩子成长的纯天然的肥料。
十年改革路上的改变和进步已成了教师最幸福的事情
最初,我们的老师对待孩子的户外游戏出现了非左即右的两个极端。一是高控式指导,教师是游戏的编导,规定幼儿玩什么,怎么玩,与谁玩,玩中应该怎样,不能怎样等等。另一种是放羊式指导,教师对幼儿户外游戏的材料、内容等选择都充分“尊重”,不加干涉,连最基本的规则也放任自流。在游戏过程中不闻不问,只做旁观者。游戏后也没有反思,更没有调整。要么是“无游戏”、要么是“假游戏”。什么样的游戏才是孩子们真正想要的“真游戏”,我们通过比较长的时间一点一点去重新建构,我们进行了三步走。第一步:放手游戏,观察儿童。观察什么?观察孩子在游戏中了不起的行为。第二部:点评游戏、发现儿童,发现什么?发现孩子在游戏中的精彩,点评这些精彩背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是什么?涉及到哪些领域?涉及到哪些领域的学习与发展。通过开展游戏点评大赛等形式,比一比“谁看到的孩子更精彩。”第三步:基于游戏生成教学。现在,老师们的第一步、第二步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老师们不仅自己进步,而且也带动了周边姊妹园老师专业的提升,她们自发的建立起了“绑带教研小组”,将自己的观察记录、游戏案例、游戏小故事以及自己的实践经验向其他园老师分享交流,其他幼儿园也拉开了学习的帷幕,一片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我们张汪镇慢慢扩散,一股正能量慢慢走近所有老师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