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环境,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孩子好上学、上好学,近年来,全市共投资3.6亿多元,拆除危房27.63万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45.51万平方米;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实施了“三新工程”,农村学生全部用上了新桌凳。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危房改造力度,仅去年一年,市、区(市)两级财政就安排178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消除危房。区(市)、乡(镇)政府也不断加大统筹力度,通过资金置换、拍卖等方式处置因布局调整而撤销的校舍,处置所得550万元全部用于危房改造。与此同时,区(市)、乡(镇)政府还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危房改造,各地都涌现了捐工捐力捐物等形式倾情助危房改造的动人场面。自2001年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以来,我市新建的农村校舍有近90%实现楼房化,多数学校成为全市学校的新亮点。
为切实减轻学生家长经济负担,从今年春季开学起,我市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并按在校生8%的比例为他们免费提供教科书。仅此一项,省、市财政每年分别投入资金1.04亿元和712万元,惠及全市43.6万农村中小学生。我市还建立、完善、实施了城市低保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县级财政统一发放等制度,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
多年来,由于农村教育投入不足,致使一些经济发展缓慢、偏远地区学校的学生甚至还使用着上世纪80年代初打制的陈旧课桌凳。针对这种情况,我市从2005年开始,在全市农村中小学实施了“三新工程”,即为农村中小学配备新课桌、新课凳、新讲台。两年来全市共筹集资金2300万元,新配置课桌凳29万套、新讲台56783张,让全市农村学校学生全部用上了标准化的课桌凳,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奖励。
(胡乐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