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强化优质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合理部署。滕州市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结合乡镇区域规划调整、城镇化发展、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密度、交通状况及教育事业发展现状等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完善学校设置规划。同时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促进规模办学、规范办学,提高综合办学效益,努力保障农村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向边远地区、向薄弱学校倾斜,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从2001年至今,滕州市共调减小学154处,初中10处,中小学由483处调减到316处,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规模办学效益日益提高。
二是强化全面协调发展,因时制宜、适时推进。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的出发点是优化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如果在有些乡镇,布局调整的时机还不成熟,不宜急于推进,否则容易引发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在布局调整中不能搞“一刀切”、“大一统”。不顾实际、不考虑农村学生的需要硬性开展布局调整,会损害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导致部分学生流失,不利于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巩固和提高。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免费义务教育措施,高质量、高水平地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内涵式发展,努力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从2008年起,到2010年,利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全市农村中小学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三是强化精细内涵发展,因事制宜、规范管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仅是简单的撤并、缩减学校,调整的根本动力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质量。滕州市教育局以布局调整为契机,深化学校内部制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在教学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素质教育。努力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着力构建深化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切实增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合力。
四是强化持续科学发展,因人制宜、优化师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仅是空间分布的变化,也包含着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目前,滕州市200人以下的小学有123处,200—300人的小学有70处,这些学校绝大多数是单班,班额过小,办学条件薄弱,课程无法开全,教研活动无法开展。滕州市教育局结合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农村教职工队伍结构。同时建立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到薄弱学校建功立业,促进城乡教师资源有序合理流动。
(陈 超 马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