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原则上以城区优质学校为核心,与农村薄弱学校签订共同体办学协议,结成相对固定的办学实体。从2009年起至2011年,利用三年时间,在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之间,开展“一对一、全方位、可持续、共提高”的捆绑式帮扶活动。实行对口学校“捆绑式”帮扶责任制,利用基础设施先进、管理规范、师资力量强、办学效益好的优势,对口帮扶一所农村薄弱学校,从而实现共同体内各成员学校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成果共享。具体帮扶工作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更新教育理念。帮扶学校要帮助对口学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互助学习”、“送教下乡”、“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转变教育观念,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建立稳定的干部、教师互派交流机制。每学年暑假期间由乡镇教委办和城区学校统筹协调,确定互派干部、教师的数量和人员名单、确定师徒结对子对象等。
三是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学科专业教研组、备课组合作研讨制度,举办一对一的合作研讨活动。帮扶学校派出学科优秀教师代表到对口学校开展送课、评课、理论讲座等。充分利用校园网、教育网、远程教育等手段,建立名师网络工作站、网上博客、网上视频,达成备课、课堂教学等优质资源共享。
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对口学校制定并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开展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活动。开发校本课程,输出特色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帮扶期内帮助学校开发1门校本课程,并达到市教育局的审批标准。
五是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支援学校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为受援单位捐资引资,支援学校向对口学校无偿提供教学仪器、实训设备、图书资料、教具和其他教育教学必需品等。指导帮助对口学校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逐渐使其在帮扶期内办学条件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的办学标准。
(陈超 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