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教育局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区域性教育中心建设,把学习实践的成效体现在推进教育科学发展上。
一是创新城乡学校协调发展机制。为解决城乡学校之间办学差距,从今年开始,组织实施名校带动工程,通过“名校+弱校”和 “名校+农校”的模式,组织11所城区小学和11所农村中心校结对构建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借助城区名校资源优势发展农村学校、改造薄弱学校,使农村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各方面加快与城区优质学校接轨,实现城乡学校的共同成长,让农民子女享受到城区优质教育。
二是创新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从家长关注的提高教育质量入手,建立科学的学校办学评价机制,把素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评估办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监测制度,指导教学。深入推进学生发展评价体系改革,全面推行学生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学校、班级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排列学生名次。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出发,深化国家级课题“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全面推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终身发展注入活力。
三是创新精神文明工作机制。围绕打造“丝雨”行动教育文明品牌、提升教育系统新形象,组织志愿者和师生走进社区、敬老院,让师生的爱心及文明之风像千丝万缕的春雨一样,将爱心、文明撒向社会、社区、校园、家庭。文化路小学在东湖公园设立了校外爱心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认护一片绿,同栽纪念树”活动,教育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奉献爱心,保护环境。
(陈超 张毅 宗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