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市教育局将其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契机,抓调研、查问题、挖根源、抓整改,一些难点热点问题逐步突破,亮点纷呈。
一是积极争取开通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配套费征收渠道,在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中每平方米加收20元,作为城市教育发展配套资金,拓宽了城市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二是提高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全部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投入资金6115万元,将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年400元、初中每生每年600元;投入资金3100万元,多渠道奖励资助高中段以上学生3.6万名。
三是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三亮三改”和“211工程”被市委列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十大民生工程”。目前,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学校已完工1所,完工面积2000平方米,在建项目学校40所,面积8万平方米,2所学校暑期开工;“211工程”已完工1所,12所在建;“三亮三改”及布局调整项目学校已经落实,暑期全面展开。
四是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制订了今后3-5年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启动了全市学前教育先进乡(镇、街)创建活动,推动了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是印发了《关于建立实施素质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意见》,初步构建了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课堂教学五个层面评价体系。
六是稳妥推进初中学生评价制度改革,启动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重点高中一半以上指标生直接分送到初中,启动了重点高中自主招生试点,淡化了升学竞争,促进了特长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七是市和各区(市)全面建立了公开招考、竞争择优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同时启动了“校校新进一名大学生”工作,进一步推动农村教师队伍的优化。
八是建立了教育电子政务和阳光政务平台,深化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网上运行工作,完善了教育内外部监督平台。
九是积极拓展职能,牵头开展了“学士后流动站”建设工作,依靠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建立了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学士后流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