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市教育局成绩斐然:荣获“省级文明机关”称号;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年度工作先进集体;在全市行风评议中获得服务行业第一名……
令人惊奇的成绩,远不止这些。
比如说,不折不扣地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做法,吸引中央主流媒体前来采访。本科录取人数由去年的8984人达到今年的9752人,北大、清华录取万人比连续3年保持全省第一……
是什么支撑起这些荣誉?是什么造就教学质量的强势地位?
突破发展“瓶颈”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和职业教育发展不能满足经济社会需求,已成为当前影响全市教育发展的“瓶颈”。要真正提高教育整体协调发展能力,推动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突破。
为此,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教育财政投入不断增加,通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三亮三改、危房改造、仪器更新、农远工程、“211工程”的有序实施,农村中小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基本达到了素质教育实施的硬件要求。
今年以来,全市共投资4500余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截至8月31日,已新建完工项目学校11所,面积22900平方米。如今的农村学校已建起花园般的新校园,有24所学校被评为“农村学校环境育人优秀学校”。
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得到提升。2008年,鲁南地区首个“枣庄市机械电子职业教育集团”揭牌成立后,全市新上校企合作项目26个,参与学校15所、企业70余家。启动了以市职业中专和薛城区职业中专为依托的2所全国千所示范性中职学校的创建工作。目前,有6所学校7个专业被列入全省“十一五”重点扶持建设的200个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大手笔”与“真产出”
“谋发展就要‘自寻烦恼’,求进取就要‘自讨苦吃’。”市教育局局长张磊不止一次这样说。正是这一思想,使全市教育系统屡屡用大手笔让人们“另眼相看”。
2007年,投入1.42亿元,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投入3261万元,免费向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了国家及地方课程教科书,真正实现了免费九年义务教育。
2008年,下达了《关于调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标准的通知》,从11月1日起,在征收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专列资金用于城市中小学建设。
2008年,通过倒排工期、争取企业家垫资、优选施工队伍等方式,克服了资金短缺、时间紧迫等问题,仅用10个月完成了新城区实验学校的一期工程建设,并高标准配备管理和教师队伍,于9月1日正式开学,成为新城区的新亮点。
2009年,设立了大学生“学士后流动站”,迅速建立起10个学士后流动站,网站点击率过万,报名人数超过500人,为政府分了忧,为企业提供了选人用人的平台,为广大毕业生创造了一个充实提高的机会。
……
提升校长教师队伍“软实力”
要缩小校际间教育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想办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别是抓好薄弱学校的师资问题。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市着力打造高素质校长和教师队伍,多层次抓好培训。精心制定师资“内培”战略,以真抓实干的“硬功夫”打造师资队伍这一“软实力”。先后有1925人次的中小学校长、4796人次的名师与骨干教师,被送往华师大、北师大等高校培训。这批校长和骨干教师接受培训后,又发挥了“接力棒”的作用,成为区域培训和校本培训的培训师,带动了全市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对于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我市则采用了这样几条措施:用两年时间对全市音、体、美、英语等薄弱短缺学科师资实施免费脱产培训;分批组织464名农村小学教师和20名校长参加了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校长素质提高工程;建立了对口支援、下乡支教、送课下乡制度;启动了农村学校“校校新进一名大学生计划”等。这些措施已成为促进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的“助推器”。 (枣庄日报2009-09-12)
( 胡乐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