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重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强化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工作,为我市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
一是改革教学模式。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创新,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立足于职校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课时分配,整合专业课程,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删繁就简,淡化理论的系统性,突出实用性,尝试引进工作过程、生产流程和岗位要求的内容,将工作过程中工作服务、实践活动及技能形成规律,进行设计、编排和有机组合,形成模块化项目课程;积极创造职业情境,大力推行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一体化、模块化教学,努力追求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的无隙对接。
二是改革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在文化基础课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学以致用,为用而学,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主题辩论、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专业课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总结和推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把“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引入教学中,积极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特别是通过数字仿真、模拟流程、虚拟现实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技术和生产服务岗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知行合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
三是改革评价考核制度。以人为本,扎实推进学生评价考核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突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内容,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种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拓宽学生继续学习的途径,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选择。
四是启动改革创新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市教育局要求各职业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结合本市产业发展实际,自行确定1-3个重点专业,作为改革创新重点专业;各校要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革,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五是规范教学计划的管理和使用。学校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须经教学主管校长审定,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后执行,并上报市职业教育办公室备案,每学年上报一次。专业教学计划、学科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严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以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对教学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学校要经常性地检查;对学科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教务处或专业科要在听课过程中随机抽查,学期末要全面总结。市教育局将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对学校实施教学过程的指导与管理,切实做好教学计划的督促与检查工作。
六是健全教学质量监测机制。利用学生、教师、教学督导以及企业用人等多方信息来源渠道,及时准确的收集、整理、分析教学动态,为决策提供依据。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及其他教学管理干部应严格履行听课制度。校长每学期要主持进行一次综合性教学质量检查。教务处或专业部(科) 要定期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组织听课、检查教案、作业布置和批改,检查实践教学的情况、分析学生试卷和技能考核结果等,了解教与学的实际状况。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反馈至教师,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