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7日,峄城区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峄城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全区各部门、镇(街)“一把手”参加会议,在会议上峄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振学宣布峄城区全面启动创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让峄城区的孩子享受优质、均等的教育。峄城区以创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为总抓手,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事业得到了均衡发展。
一是依法保证财政拨款,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峄城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经费优先安排。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每年递增17%。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统一了全区教育工资标准;将农村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列入区本级财政预算,直接拨付到学校,确保了教育的优先发展。2007年以来,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为22.72%、27.28%、22.63%。财政对教育的拨款2007年以来分别为10350万元、13264.4万元、15737.4万元,分别增长了19.7%、28.2%、18.6%。 2007年以来,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经费小学分别增长26%、34.9%、10.9%;初中分别增长25.7%、40.6%、24.2%。近三年全区教师人均月工资分别为1693.2元、2024.9元、2516元,达到了逐年增长。
二是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峄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安全工作,区政府成立了峄城区“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由副区长任组长,教育、财政、发改、监察、建设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落实了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2009年用于校舍维修改造资金1010万元,改造校舍
三是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2008年建设了功能完善的教育信息中心(教育城域网),各学校建设了校园网,实现了教育局—学校—教师—教学平台的对接,公文、通知、视频会议、材料报送实现了网络传送。各中小学均能够进行宽带上网,全区中学及镇(街)中心小学建有校园网和多媒体网络教室,使用全省统一的网络交换平台和推荐的资源管理平台,与山东教育信息网联通;其余小学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局域网,并实现与山东教育信息主干网或中国卫星宽带网联通。全面落实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配备必要的资源接受设备及光盘。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为全区所有学校配备微机教室,设置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室,并按最大班额达到学生上课时1人1机的标准。全区统算,学生用微机配备:小学不低于14.6生/台,初中不低于11.2生/台。2010年区财政又拿出资金538万元为全区普通高中、初中、小学按专任教师数量每人配备1台计算机。区内50%以上中学的普通教室配备多媒体电教设备,实现“班班通”。
四是加强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配备。2004年峄城区启动了普及实验教学工作,投入“普实”工程资金2900多万元,用于学校硬件建设,自制教具6000余件,实验教学装备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1月,高水平一次通过了省“普实”验收专家组验收。2006年投入资金近500万元,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全区 14所初中、56所小学实验教学仪器配备,达到部颁标准;农村不完全小学(教学点)能够满足所设年级教学需要。加强了学校体育设施设备建设,2008年以来,全区用于学校体育器材的投入达300余万元,新增田径场地18块、篮球场地56块、乒乓球台320块、体育器材13700余件。2010年,峄城区采取统一招标的方式,投入资金120余万元,按照标准统一配备学校音乐、美术器材。每学期,峄城区教育物资配备中心按照学校需求统一配备部分器材,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要。投入资金125万元用于音乐、美术、体育器材配备,达到《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中规定要求,农村完小音、美、器材配备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五是多措并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0年,峄城区各级各类学校现在在编在岗教职工3911人,教职工的配备基本满足了教学要求。区教育局统一管理中小学校长、教师。峄城区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意见》、《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职工队伍实行归口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实现了中小学校长、教师由区教育局统一管理。自2003年,区教育局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等管理职能。2008—2010年全面向社会人员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260人,向社会招聘教师134人,并对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奖惩等,都列入了区教育局统一管理。
(朱士雪 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