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市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完成。按照枣庄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要求,我市整个工程共需资金1976万元,其中建设光盘播放点98个,多媒体教室456个,计算机教室98个。对这项工程,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省政府已拨付专项资金400万元,市政府2007年配套了240万元专项资金;各区市也落实配套资金963万元。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全市各中小学拥有计算机38239台,多媒体教室3184间,计算机网络教室634间,卫星教学接收系统426套;建有独立校园网的学校289所,联网学校540所,班班多媒体的学校35所。
三是全面完成教育城域网建设。滕州、薛城、市中、山亭、峄城、台儿庄、高新区先后建起了区(市)信息中心并通过千兆光缆与市信息中心联通,实现了全市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构建了全市一体化的视频会议系统、网络教研系统。全市拥有市级、区(市)级、校级教学资源40多T。
四是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网络教研、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教学反思等各个环节,成为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为各学科教学搭建了新的平台,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市、区(市)教育信息中心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满足教师的资源应用、网络教研、信息发布、网络教学等需求,为跨时空的信息交互、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已渐成常规。
五是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全市中小学广泛组织开展电脑制作和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学习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自2006年以来,我市累计110件中小学生电脑作品、电脑机器人在省级以上评比中获奖。
六是初步建成教育阳光政务平台,大力推行了机关电子政务。根据市纪委推进阳光政务的要求及市教育局工作需要,2008年,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确立了开发教育阳光政务平台的方案,经过一年多努力,完成了平台的开发及部署,并对全局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目前。平台的使用正在有序推进中。
(陈超 张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