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提高文化理论教育水平。组织全区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会议精神,突出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和学校负责同志的学习,深入推进理论武装工作,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凝聚师生精神,引导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其成为传播校园主流文化的新阵地、活跃师生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二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深入推进“丝雨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培养爱心和互助精神。成立学生指导中心,重点关注单亲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健全班主任的选拔、聘任、培训、考核评优制度,积极推介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定期举办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创办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打造班主任成长平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和文艺表演,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积极开展创建“环境育人星级学校”和“绿色学校”活动,逐步提高校园绿化美化的档次和水平。积极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校”创建活动,使学校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三是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坚持文化育人导向,对校园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与整合,切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实际。深入开展校园文化设计评比、“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文化的创新力、软实力和竞争力。组织开展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学习宣传活动,推动全会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四是发掘地方传统文化,增强学校教育效果。枣庄地方传统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各学校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主阵地,发掘墨子、孟尝君、毛遂、匡衡等历史文化名人,张范剪纸、伏里土陶等民间工艺,台儿庄大战、铁道游击队等历史事件,“奚仲造车”、“毛遂自荐”、“凿壁偷光”等历史故事为载体,充分诠释鲁南文化厚重悠远的历史底蕴,提高学校文化育人的实效。
(陈超 宋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