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枣庄市“信息化校园”创建研讨会在市教育局6楼会议室召开。会议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院院长余胜泉作了题为“技术何以革新教育”的专题报告。各区(市)教育局分管局长、电教站长,市直各学校分管校长、电教主任,所有被推荐的专家人选;部分已申报“信息化校园示范校”的学校校长参加了研讨。市教育局副局长杨庆东出席会议并讲话。
杨庆东指出,“信息化校园”建设是加快枣庄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全市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工程,意义重大。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要理清“信息化校园”的概念,其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并提出了两项要求:一是开发优秀资源,做好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需要重点做好区域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二是使用平台促进教学和学习。教师要加强教学常规、自我成长与信息化的结合力度,学生要通过信息平台内化学习、自主学习、共同成长。
在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杨庆东强调要本着服务于教师、学生对于信息化平台的要求为出发点,围绕核心问题去论证、丰富和完善,切实做好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市教育局会出台“枣庄市中小学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完善政策支持和经费渠道,切实为信息化校园建设保驾护航。
杨庆东要求各区(市)要在实施方案出台后召开专门会议,出台切合实地的方案,共同做好中小学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
余胜泉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对教育、生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是现代人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信息技术不仅仅能够为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高效率的工具,其普及与渗透性还会改变我们一些重大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从而对这些战略落实提出了变革性的思路和挑战。未来需要发展技术时代的21世纪技能。引用教育家杜威的“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来强调我们的教育需要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运用技术来促进教育发展。
各区(市)教育局分管局长、电教站长,市直各学校分管校长、电教主任,所有被推荐的专家人选和校长代表围绕如何创建“信息化校园”、“信息化校园示范校”,“信息化校园示范校”示范什么,如何进行示范,以及如何建设“枣庄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进行广泛的研讨。
(张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