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山东教育报》头版头条对我市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工作进行了重点报道,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抓到点子上 落到实效处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5日
本报记者 胡乐彪 通讯员 刘方
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枣庄市将贯彻落实纲要列为市政府重点工程予以保障,并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市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外地经验的基础上,该市于今年3月底高规格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正式下发了《枣庄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一年来,该市围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政府“补位”力促学前教育发展
“俺的娃很幸福,不仅在家门口上了幼儿园,而且条件还非常不错。”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村民孙启兵告诉记者,今年他没费劲,就让孩子入了附近的公办幼儿园。
孙启兵的感受,吐露了枣庄市不少幼儿家长的心声。而他们的“实惠”,恰恰来自于该市推出的“加快普及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由于种种原因,学前教育在各类教育中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群众意见较多。为让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好入园、入好园,枣庄市将学前教育发展列入“市长工程”,推行了“城区集团化、镇村一体化”办园模式改革,并连续3年每年设立3000万元市级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力争3年内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公办幼儿园比例分别提高20个百分点,平均达到80%以上,建成“政府主导、城乡统筹、普惠共享”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目前,枣庄市城乡两个层面都呈现出可喜局面。在城市,以市、区(市)实验园等优质名园为龙头,通过新建分园、兼并整合、股份合作、整体托管等多种方式,实施集团化办园。如以“省十佳幼儿园”枣庄市实验幼儿园为龙头的办园集团,采取新建分园、兼并等方式和途径,发展成为拥有三大园区、55个班规模的幼教集团,在园幼儿达2000名,有效缓解所处城区幼儿入优质园难问题。到2013年,全市可形成8个以上的幼教集团。
在农村,该市则探索出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龙头,将各村办园作为分园,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的新路子,提高了农村幼儿园的办园质量。滕州市洪绪镇从去年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后,全镇学前三年在园幼儿由原来的不足500名,增加到现在的840余名,提前两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同时,该镇聘任的幼儿教师工资也提高200余元,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
记者了解到,2011年,枣庄市计划新建、扩建幼儿园116所。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7044万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3所,完成建筑面积6.,增加学位9440个,学前三年入园率达71%,已完成年初设定的学前三年入园率68%的任务,开创了学前教育发展新局面。
“老百姓对学前教育满意度较高,归功于市委、市政府将其置于和其他教育同等的地位,着力解决突出矛盾,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优质幼教资源。”市教育局局长张磊说。
在滕州市西岗镇中心幼儿园,记者看到,这里园舍优美,活动区、休息室、洗手池分别设置,班班配有电视、钢琴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生活教师全天候贴心照顾幼儿。
如果不是地理位置的原因,真让人难以分清这是农村幼儿园还是城市幼儿园。
家长们纷纷表示:“孩子在幼儿园吃住比家里好,还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孩子在这样的幼儿园上学,我们很放心。”可见,三年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不仅有效解决了幼儿入园问题,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赞许。
在幼教师资方面,该市将通过公开考试选招的方式,今后5年计划选招1000名幼儿教师,满足幼儿教育发展需要。
“一校一品”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抓手
素质教育是实施《纲要》的战略主题,引领教育往什么方向走,决定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必须贯穿教育发展的全过程。
10月28日,滕州市洪绪中学和洪绪小学。枣庄各区(市)教育局分管局长、教研室主任和各中小学校长等300多名“重量级”人物,会聚于此参加“全市中小学特色创建现场会”。
两所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学校,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让镜头聚焦并定格在这里?
会议给出明确答案:中学的“三全五制”、小学的“四个百分百”育人模式,已发展成为各自品牌,呈现出明显特色,受到枣庄教育系统的关注。像这样颇具特色的学校在枣庄市还有很多。这是该市大力推行中小学品牌特色创建的成果。
近年来,办学条件改善,硬件不断提升后,学校工作面临新命题:教育该怎么办?着力点放在何处?
“通过思考,我们决定以特色学校创建为抓手,引导学校特色发展,在特色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深化素质教育的同时,着力提升教育内涵。”张磊局长一语中的。
基于这一认识,该市教育局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全市中小学科学管理的指导意见》、《全市中小学校创建特色品牌深化素质教育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全市特色学校建设作出硬性规定,力求做到一区一品、一校一品。
创建特色品牌项目涵盖育人、教学、管理、课程、教师、学生等六大领域,分区域性必做和个性化选做两类项目。在创建过程中,该市采取课题申报、论坛交流、现场观摩、达标验收、项目认定等形式,按照“特色项目、特色学校、品牌学校”三个层级目标梯次推进,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一时间,无论是强校还是弱校,无论是城区校还是乡村校,全市各中小学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如今,全市各中小学的面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大批特色品牌崭露头角。如台儿庄区“三六五”课堂教学改革、滕州市洪绪镇的“三全五制”和“四个百分百”育人模式、枣庄十五中的家长上讲台等一批批特色区和特色校,不断涌现。
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提升了枣庄市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更让学生在创建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新辟渠道让教育投资有保障
翻开《枣庄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行醒目的文字吸引了记者的眼球:“今后市及各区(市)土地出让纯收益要按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教育;地方分成的彩票公益金要按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教育。”
这“两个10%”,表明了枣庄市委、市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令人振奋。同时,这也成为今后增加教育投入的“新渠道”,成为枣庄教育规划纲要的最大亮点。
“以学前教育为例,两个10%到位后,再按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发展学前教育,每年就可新增不少经费。”教育局一位负责同志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在新一轮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枣庄市实行教育配套设施和城市建设一体规划的策略,建立了城区教育资源与城市扩张同步增长机制,优先投入、优先建设各级各类学校。
为搞好城区新建居民小区配套学校建设,该市在《纲要》中明确指出,在进行城区综合开发、棚户区改造、新农村建设中,严格落实规划、国土、建设、教育等部门在城市住宅小区开发中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的责任,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前置审核制度,强制性按规划标准配套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并在建成通过验收后,无偿交由辖区教育部门统筹管理使用。
为有效解决学校建设资金来源问题,加快全市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进度,枣庄市还采取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每平方米拿出20元,并按规定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免收或减免经营服务性收费等政策,确保学校得以顺利建设。
“有了资金和政策作保障,建学校就不愁了!”枣庄六中一位学校领导说,政府的工作真是抓到了点子上。
现在的枣庄中小学,光彩夺目的综合教学楼、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完备的多功能活动室,以及现代和谐的学校图景,无不令人赏心悦目。从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到现在可显示实物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枣庄教育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我们的学校楼房化比率全省第一。在广大的农村,可以看到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今年3月28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伟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到。
“比起我们上学那会儿,现在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日前,在峄城区榴园镇王庄中心小学,前来接孩子的家长刘女士说。
多项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跨入全省中等偏上行列。”这是《枣庄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该市在落实省8个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程”、“中小学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省级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和“中小学校特色品牌创建工程”4个配套工程,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为推动《纲要》中各项计划目标的落实,该市对每一项重点工作、配套工程和改革试点项目,都进行了全面梳理,并明确各自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同时,由市政府督查室牵头,定期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调度和通报。目前,各项改革试点工作正按照省要求抓紧组织实施,部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该市各级政府已将其摆上重要议程,并列为现阶段教育的中心工作,制定出本区(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方案。
为加快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差距,该市将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校舍维修改造、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更新工程、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全部纳入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框架内统筹考虑,重点安排。目前,部分工程已经提前超额完成。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枣庄市建立了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努力把学校建成最安全的地方。该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已开工重建项目170余个,完成投资5.13亿元,开工新建、重建校舍55.17万平方米,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该市将部分农村学校整合,把原来分散的师资集中在一起。对音体美等学科,市里通过“农村小学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工程”,提高教师素质,开足开齐课程,使学生们的学习劲头足了,兴趣和爱好得到充分拓展。
在加大教师队伍补充和培训力度上,该市则以完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补充机制为突破口,着力解决队伍老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今年,该市共招考新教师489名。其中,有182人通过“农村中小学校校新进一名大学生计划”充实到农村教师队伍。
在保障弱势群体公平受教育权利方面,目前该市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惠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2011年,共发放各项资助资金5224万元,资助各级各类学生5万人次。同时,还建立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在全市设立了8所定点接收学校,安排1.8万名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保障他们同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财政收入仅为4.18亿元的峄城区,也申请创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为此,该区预算内教育经费达到2.1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4%,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比省定标准高出20个百分点。
教育工作示范县的创建,让峄城区的教师们得到不少“实惠”。“你看,我的工资涨了,手提电脑有了,学校变得更美了,办公设备也改善了很多……”古邵镇曹庄中学教师苗玉泉对学校的变化如数家珍。苗老师说,这些事都办到了教师的心坎上。他同时表示,各项条件的好转,也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句句感叹的话语,都是枣庄市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有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