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政府企业专家资源 建立学生视力电子档案 开展预防康复矫治等服务
本报讯 (记者 黄兴国 实习生 罗曼)近日,一群被早期近视困扰的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高兴地走出了武汉市青少年宫的大门。一个多月前,他们在这里参加了免费举办的亲子护眼夏令营;如今,800多名早期近视的青少年不仅纠正了不良用眼习惯,学会了做眼部增视穴位按摩,其中400多名学生的视力还得到了提高或恢复正常。
这是武汉市建立长效机制防治青少年近视工作取得的成绩。早在2005年9月,武汉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工作的通知》,决定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专家指导”的模式,开始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工作。
武汉市在2005年曾进行了一项调查,该市小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为42.6%、初中生为62.6%、高中生为87.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50%以上的学生和家长缺乏视力保健最基本的常识,41.6%视力低下的学生尚未采取任何矫正措施。在当年武汉市召开的政协第十届三次会议上,从事20多年眼部保健工作的市政协委员杨莉华与10多名委员,联名提出一项关于“关心青少年视力健康,创建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基地”的提案。
武汉市政府对这份提案高度重视。市政府认识到,要开展青少年视力低下的防治工作,不只是教育和卫生部门的事,必须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政府主导、企业运作、专家指导。
所谓政府主导,用武汉市副市长刘顺妮的话说,就是“政府出钱为全市青少年的视力健康买服务”。政府出面组织,由教育局、卫生局、科技局等有关职能部门成立联合办公会议,制定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工作方案;聘请多学科的专家,成立防治工作专家委员会;建立专业的防治机构;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对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督促、考评。
此外,武汉市还提供一部分场地,划拨专门的费用,用于全市中小学生视力普查、建立视力保健档案、进行视力保健宣传等。据了解,仅2007年,市财政就拨出专款235万元用于学生视力筛查,为家庭困难的近视学生免费配镜以及培训视力保护健康教育工作者等。
企业运作是指防治工作遵循市场规律,实行企业化运作、项目化操作。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分类核算,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划拨项目工作经费,并加强项目完成情况的考评。同时,吸纳企业、组织和团体的资金和设备参与公益性的防治工作。
“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中心除了市政府每年拨付相关经费外,还拥有市政府无偿提供给市青少年宫2000多平方米的场所,并会聚了一批全国一流的视力防治专家。
该中心自2007年成立以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开展视力保健教育、视保培训、视力低下检测、建档、预警、干预跟踪、康复矫治等服务。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经对武汉市中心及远城区15.2万名学生进行了视力低下分类筛查并建立了电子档案,对全市700余所学校的2000个教室进行了17项视觉环境调查和监测,并发布了监测报告。该中心还加强对青少年视力低下干预措施的研究,对10所试点学校的1万余名学生拟定了科学控制方案,该项目已经被武汉市科技局纳入科研项目计划并给予经费支持。
同时,该中心还开展一系列活动宣传科学的健康理念,转变大众特别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的健康观念。该中心的专家编写了近20万字的校医培训材料,在市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对全市700多所学校、近千名校医分期分批进行了培训,初步形成了一支学生视力低下群防群治的骨干队伍。
在全新的工作模式下,昔日没人管的青少年近视防治工作有了“操盘手”。政府为学生视力健康“买单”,防治中心成为政府抓落实的支点,成为行政、社会资源、专家资源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器。这样,一种集公益与市场于一体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
《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1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