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合作学习,是指利用互联网络技术来支持远程学习者通过合作进行学习,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对一些共同任务与问题进行合作研究,以获得最大化的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远程合作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支持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克服时空局限,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以及培养学生认知领域的高层次技能。
美国远程教育专家朱蒂·哈瑞斯在收集并分析了大量优秀的实践项目之后,归纳出数十种远程合作学习项目的活动结构,如在线笔友、全球化教室、信息交换、顺序问题解决,等等。通过比较发现,某些活动结构具有一定的共性,因而又将所有活动结构分成三大类:人际交流、信息收集和分析、问题解决活动。
人际交流活动鼓励学生讨论和互动,可以是个体与个体之间,或个体与团体之间,或团体与团体之间,主要通过电子的方式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活动强调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并对有趣信息进行分类,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开展研究和分析数据;问题解决活动着重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协作工作和基于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一般而言,不同项目类型的活动结构要求参与者技能水平不一,较为常用的是人际交流类型的各种活动结构,其次是信息收集和分析,难度较大的是问题解决活动,这种类型的活动结构很多时候需要综合运用人际交往能力和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
基本要素
合作小组、辅导教师、资源库、合作学习环境是远程合作学习的4个基本要素。
合作小组。合作小组是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远程合作学习中的小组可以是自发组成的,其特点是结构比较松散,如网上围绕某一门课程而形成的学习小组;也可以由网上教师按一定的标准组织结构紧密的合作小组,但需要定期讨论,考核学习结果。
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可以是专职教师,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负责组织问题,评价合作学习的结果,组织讨论,监控合作学习的过程,并且在学生无法通过合作或自学达到学习目标时进行有效的指导。总之,在远程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合作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资源库。合作学习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要开展这些活动,就离不开资源库的支持。资源库包括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案例库、题库、虚拟图书馆等。
合作学习环境。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有一定的环境,由计算机网络建构的合作环境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组织环境。硬件环境是合作学习需要的硬件条件,具体指网络及多媒体设备;组织环境是指合作小组的结构,包括小组划分、成员职责分配等,以及合作活动展开需要的软件环境,如讨论环境、文件传输界面等。
教师角色
远程合作学习使得学生具有更多选择权、更多主动权,但学习者往往经验少、意志力薄弱,很容易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这就需要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良好的组织与管理,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教师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目标的合理安排,更多的是学生合作的情况、学生学习的进程以及合作的规划设计。因此,在远程合作学习中,虽然学生的地位提高了,自由度和自主性增强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地位的降低,相反,他们的作用将变得更加重要。作为远程合作学习的指导教师,应该很好地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辅导;还应该很好地了解相应的技术,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各种多媒体课程的教材。
活动评价
远程合作学习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远程合作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它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远程合作学习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远程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作业、作品等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