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负责制是当前学校班级管理的主要形式,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它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出来:班主任是班级工作唯一责任人,任课教师只管教学,致使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对本班的教育问题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协商,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班主任虽然工作繁忙、压力大,但任课教师难以介入班级工作,或事不关己,或有劲使不上。此外,学生基本上处于班级教育的弱势地位,主体作用无从发挥,家长虽然十分关心班级教育,却只能做旁观者。
针对以上情况,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通过对多年来办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决定以班级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取代现行的班主任负责制,并进行了积极探索。
班级教育小组由班主任、部分任课教师、学生干部代表、家长代表组成。其中,班主任任组长,部分任课教师、生活教师为核心成员,班长、团支部书记、班级家长委员会主任为重要成员。在办公形式上,改变过去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办公形式,实施以班级教育小组成员集中办公的形式,同时加强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以保证学科教师的业务交流和教学研讨活动的正常进行。在处理班级重大问题时,由班级教育小组成员集体作出决策。决策作出后,在班主任的领导下,由班级教育小组成员分工负责落实。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既要看其在学科教学中的表现,同时也要看其在班级教育小组工作中的表现。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的班级管理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学校各班级先后全部实行班级任课教师集中办公制度。
当时,虽然他们还没有“班级教育小组”的概念,认识还不尽相同,但最终还是完成了这种办公方式的转变。班级教师之间的矛盾开始减少,合作开始增多。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教师在集中办公的形式下,自发采取了对学生逐个进行整体诊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时抓、不同学科统筹安排等做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二阶段,学校明确提出各班建立班级教育小组的要求,并对班级任课教师集中办公制度加以完善。这个阶段,在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上涌现出很多新的经验和做法:在人员组成方面,确立了以包括班主任在内的三四名任课教师为核心成员,家长代表、部分学生代表为重要成员;制订了核心成员日碰头制度、周例会制度;要求核心成员与班级全体任课教师共同出席对学生的个体诊断活动;在对全班学生个体指导方案确定后,具体指导工作分配到每一位任课教师身上,等等。在这一阶段,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进行全校规范化运作的条件日渐成熟。
第三阶段,学校正式颁布《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的若干规定》,要求各学部、各年级、各班级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同时要求各教育小组大胆实验,勇于创新,《班级教育小组工作评价制度》也在制订之中。学校班级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三年的改革实践,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下,机制的创新有效实现了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提高了班级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2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