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卢龙县教研室 张阁江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是使学生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那么,在教学中为什么要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基本理念,下面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首先,地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地理。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与地理有关。如在炎热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人们喜欢穿深色的皮毛制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青藏高原,牧民们往往穿一个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从饮食上来说,我国历来有“北面南米”之说,这与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有关;从住房上来看,我国内蒙古草原牧民多住蒙古包,黄土高原的居民住窑洞,北方居民房屋内有土炕,南方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以竹楼为主。这与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有关。人们出门远行我国沙漠地区的居民用骆驼,冰天雪地的高寒地区用狗爬犁,也与地理环境有关,等等。总之,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地理。因此,地理教学不应脱离生活,而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只是注重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不注重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学生学习以机械记忆为主,忽视了基本技能的教学。如在地图这部分教学中,过去,我们对比例尺、图例等的概念强调的较多,而忽略了学生读图、认图的教学,以至于学生毕业后都不会查地图、看地图;我们讲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但是学生对家乡的污染却视而不见;我们讲了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学生对乱砍滥伐的现象视若无睹;我们讲了过度放牧会造成草原退化,土壤沙漠化,但学生对家乡的过度放牧却从未认真考虑过;我们讲了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而学生们对浪费水资源的人和事不管不问。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学了等于没学。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教学中要使地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如气温的教学,由于学生对气温有着亲身的体验,他们对气温可以说非常熟悉。有的学生还会测量气温。教学中就不能只讲气温的概念,如果这样讲,这部分内容也没什么可讲的。教师可这样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如:夏天和冬天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夏天气温过高你有什么感觉?冬天气温较高好不好,为什么?我国南方与北方气温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可以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启发学生)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生长的植物相同吗?主要受什么影响?近年来,全球气温有什么变化?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影响?等等,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学生对气温就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知道气温的变化对我们人类的生活、生产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不是让学生简单的去背气温的概念。再比如,在讲天气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天气与我们有哪些联系;天气变化时,对我们有哪些影响;晴天对我们有什么影响;阴天对我们有什么影响;雨天对我们有什么影响;雪天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从生产、生活、交通、旅行等各个方面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知道天气的好坏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让他们感受地理。再比如讲地球的自转,我们知道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时间的差异,为了让学生了解时差,教师可这样设计:哪位同学喜欢看足球比赛?据说今天上午当地时间8点在美国的洛杉矶有一场足球比赛,今天晚上北京时间12点中央电视台将进行现场直播。请问,他们上午比赛,中央电视台为什么在晚上直播呢?为什么要说“当地时间”和“北京时间”?我们与美国的时间一样吗?哪个地方先看到日出?哪个地方后看到日出?为什么?地球自转一周转过多少度角?所用的时间是多少?地球每小时转过多少度?教师再引导总结出经度每隔15°相差一小时,然后让学生算一算,洛杉矶与北京经度相差约240°,时间相差几小时?这样适时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在适当引导,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贯彻“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就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联系社会,联系生活。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扎扎实实地搞下去,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