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专门时间“熟悉学生”是公开教学研讨活动的传统做法,它对完成教和学的基本任务、达成教和学的基本目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弊端。
“熟悉学生”的主要目的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心理距离,避免冷场;二是师生初步交流,提出上课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确保课堂进程流畅;三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知己知彼,心中有数。当然,还有些教师在这个环节透露了相关的教学内容,对某些关键环节甚至还进行了“实战演习”,防止发生教学意外。
笔者曾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刘松的课,刘老师课前并没有熟悉学生,照样把课上得精彩纷呈。有对话为证:
(一个班学生进场后)
师:同学们,我与你们原来老师有什么不同?
生:性别不同、身高不同、发型不同、年龄不同……
师:来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都交代了什么?
生:……
看来,不熟悉学生,不等于就不能上课,不等于就上不出精彩的课来。由此,笔者倡议,取消公开课“熟悉学生”环节。
取消的理由主要有二:一是“熟悉学生”环节导致公开课有失真之嫌。当下,一线教师要求听常态课的呼声日益高涨,而“熟悉学生”似乎是在变相地允许授课教师作铺垫、搞演练,从而使公开课失去了课堂教学的原生态,更多地带有表演的性质,严重影响了公开课的示范性,让观摩的老师们觉得好看不好学,精彩不实在。二是“熟悉学生”环节是费时之举。熟悉学生的时间少则半小时,多则一小时甚至更多,有些还是团队熟悉学生,执教者、指导者、带队老师、多媒体老师等悉数来到某班级教室,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活动,极大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毋庸讳言,取消公开课“熟悉学生”的环节将使赛课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首先,对学情的把握要更准确。对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某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思考力和表达力、上课地区学生与本校同年级学生学力发展的差异等情况都要准确把握。其次,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更具操作性。教师的演示要更精当、学生的讨论要有其必要性、学生的交流要更加充分、学生的探究要科学引领、师生互动要适时适度等。最后,教师课堂的驾驭要更显机智。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教师的思维方式未必趋同,学生学习的瓶颈教师未必能及时打通,学生的交流未必会按照教师预设的顺序进行,课堂的预设不一定都能实现,这些都需要教师用机智去化解和应对。但是,取消“熟悉学生”环节也将对广大教师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它预示着教师在赛课时必须追求课堂的“真”而不是“演”。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趋于理性的背景下,追求真实、倡导有效等理念逐渐被人们认同。取消课前“熟悉学生”的环节,势必会给当下的教坛带来一股有如“央视奥运直播取消延时”般的清新、透明之风。
课堂教学将更显真实---师生对话、合作交流、操作实践、学生生成、教师机智等都将成为“现场直播”。这样的课堂未必完美无缺,但必定会成为真实、鲜活、开放、灵动、活泼、令人享受的课堂。(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林玉平)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5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