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积极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
——山东省电化教育馆刘锦瑜馆长在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寿光市召开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8年以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以来我省召开的第一次应用经验交流会,寿光市为这次会议提供了现场,各地代表也带来了许多好的应用经验。这些年来,各地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在发展信息化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为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这里我代表山东省电教馆对为在我省中小学信息化发展中,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中付出辛勤劳动并在应用方面取得先进经验的教师和电教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一、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取得突出成绩
2000年以来,我国政府提出了在基础教育领域,“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校校通’工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对推动我省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建设,资源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得到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设施、设备建设日趋完善
2000年以来我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信息化有充足的认识,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加大投入,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与实践结合的创新发展的道路。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政府的重视是十分重要的,它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如寿光市自1998年以来,全市教育总投入47.8亿元,其中信息技术设施投入达到2.1亿元,在全省率先建成宽带教育城域网,所有学校全部光纤接入。全市配备计算机2.6万台,专任教师达到人手一台,学生每10人一台,计算机、大屏幕投影、展示台“三进”教室1800多个,所有中小学全部建成了校园网。
济南市历城区政府2007年一次投资4600万元,建设高标准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建有班班多媒体的小学和中学分别达到了38%和88%,班班通的小学和中学分别达到了60.9%和100%。
烟台市芝罘区今年投入3千万元实施班班多媒体工程。
从全省各地中小学信息化硬件建设情况来看,也取得较快的发展,据2007年底的统计,全省拥有计算机862061台(学生591288台,教师270773台);拥有多媒体教室42061个;计算机网络教室16727个;卫星教学接收系统6993个;建有独立校园网的学校6050所,校校通的学校11818所,班班通的学校1761所,班班多媒体的学校1338所。全省17市除临沂市外16个市建立了信息资源中心,有118个县市区建立了城域网信息资源中心,这些设备、设施的建设大大促进了我省中小学信息化的发展,并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中小学教学资源建设初具规模
随着我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学资源越来越显得重要,根据我省中小学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我省出台了电教代收费的政策(小学生每年16元、初中24元、高中32元),由中小学生缴费,用于购买电教软件。2007年实行义务教育免费后,省教育厅又在全国首先出台了文件,规定从2007年春季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电教费随杂费一并由财政拨款。2007年全省征订电教教材达5600万元。这项政策对我省中小学信息化发展,搞好资源配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省电教馆组织的资源问卷调查来看,教师对从山东省中小学电教软件目录上选购的资源是比较满意的。(据2007年底统计全省市级信息中心的资源库拥有教学资源24477G,全省县级拥有89365G。总投资达229亿3900多万元。)
各地中小学教师为适应教学需要,自制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如寿光市自行开发网络课程达1356节。还有许多教师对已有资源进行了改制和完善。也有许多地方和学校组织了本地、本校资源的开发工作,这些资源对促进我省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3、信息化的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应用是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永恒主题,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好,这些设备设施和资源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近年来各地在应用方面动了脑子,想了办法,出台了措施,抓出了成效,取得了许多好的经验。这次会上有许多地方、许多教师介绍应用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大家认真学习。
各地推动应用的方法措施虽然不同,但都达到了好的效果,有的通过评选活动,有的出台文件,有的利用课题研究等等来推动应用,例如寿光实施了教师“八百”计划,每年评选100篇优秀教案,100篇优秀教学论文,100篇优秀教学设计,100个优秀课件,100节优秀整合课例,100个教研网站,100个优秀教师主页等。济宁市在推进应用方面,确立了“政策启动、活动拉动、典型带动、评价促动”“四动”工作思路。实施了“三抓一带”工作方略,即“抓校长校长抓,抓教师促教学,抓资源开发促资源利用,以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全面提升。”为推动应用研究,市县校三级层层开展“1111”评选活动,即每位教师每学年设计一个优秀教案、制作一个优秀课件、上好一节电教课和写好一篇论文。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整合资源的能力,加强了教研活动,提高了教育质量。
在信息化应用方面我省近几年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全国中小学电脑作品的评选活动中我省连续四年获得全国第一,今年有十位高中学生获得高考保送资格,这是我省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素养的标志性成果。为了推动这项活动潍坊、济宁、东营、枣庄出台了相关激励措施。
在教师应用方面,我省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制作出了大量的优秀多媒体网络课件。在今年全国第十二届教育软件大奖赛中,我省有43件作品获奖,获一等奖7件,占全国一等奖的29%。这些成绩充分说明了我省在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工作是扎实的、方法措施是得力的。
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初战告捷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对改变农村地区的教育面貌,优化教育结构,推进创新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推进我省中小学信息化的难得历史机遇。在该工程实施中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管理部门十分重视,做为一项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德政工程来落实。目前该工程已到收尾阶段,2008年分两次对十一市进行了验收,从验收情况看,各市都在抓农远工程的实施上有好的措施和好的方法。同时专家组认为已验收的各市农远工程符合验收标准。威海市已通过国家验收,剩下的五个市已经完成工程或正在收尾阶段,应该说大部分工程已圆满结束,这是全省电教系统承担一项特别重要的国家级工程。从农远工程验收情况看,该工程之所以完成的好,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各级政府部门重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把该项目的实施当成本年度本市、县(区)为民办的几件实事之一,当成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完成,列入重点项目,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筹措配套资金,各级教育部门把该项工程当成了一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次机遇。经济欠发展地区利用这次机会力求使各项目学校配置高档设施设备,经济发达的地区则利用这次机会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完善了网络建设,更多的实施了校校通、班班通工程。为使该工程可持续性发展,有的市还争取资金为各县配备了观察维修专用车。
2、加强了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
为管理好、使用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设备设施,各地各项目学校,都加强了管理,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统一制作,使制度上墙。
为充分发挥农远工程项目的作用,各市、县(市区)都加强了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和教师使用培训,保证了项目设备设施的正确管理和正确使用。
3、全省电教系统齐心协力,为圆满完成该项工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在全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项工程工作繁杂,协调部门多,工程施工时间紧,工程量大,技术要求严格。这是全省电教系统第一次承担国家级工程,从省里统一招标,各市签合同到第一批验收,半年时间里,许多市就已较好地完成了工程施工和市级验收。通过这项工程的圆满完成可以说我们这支电教队伍是可以信赖的。正像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讲的“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实现,离不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而农村中小学现代工程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特别离不开电教馆系统的同志们。这项工程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工程,对于这个工程最系统最有力的支撑就是电教馆系统,你们作了“线长、量大、面广”的工作。”(摘自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同志在2008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上的讲话)我省电教系统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工作是值得称赞的。
总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对于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它加快了我省中小学信息化的发展速度,缩小了城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差距、扩大了信息化发展的规模,提高了信息化发展的档次。
三、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提几点要求
当前,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谋划中小学信息技术科学发展。
1、继续抓好校校通、班班通工作,做好教师机的配备工作。农远工程是中小学信息化的一个部分,层次要求还不够高,离中小学信息化的实际要求还有差距,今后各地还要积极争取更多的投入,抓好校校通、班班通工作。
要重视教师用机的配备。从各地应用的经验看,凡是信息技术用得好的、资源整合好的地方,教师都达到了每师一机,教师制作课件的能力强,上课用得好,因此各地应重视教师机的配备。
2、认真抓好应用,抓好典型,认真总结经验。要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应用。电教馆系统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深入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加强指导。要善于抓典型,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把应用不断推向普及和深入。要利用各种活动(评选、交流会、课题研究等形式)激励教师应用,电教研究人员要深入基层切实抓好应用的典型和经验。
3、加强资源建设,科学规划,共建共享
在推进中小学信息化的进程中,资源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我们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对于资源建设工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我省出台的电教软件费的政策,各级电教机构要认真负责,把好关,作好电教软件的发行工作,向学校推荐优秀资源。对购买的资源要组织教师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优质资源。
市级、县(区)级和学校资源库的建设要有分工,避免重复投入,并认真做好资源库建设的调查研究工作,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各级教育资源网的作用。
各地自行组织的中小学网络资源开发活动,应充分论证,搞好规划。共同开发,共建共享,防止低层次重复开发。
要注重校本资源的开发。校本资源是教师得心应手的资源,校本资源虽然教师制作技术粗糙,但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效果好。各地中小学校要重视本校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教案、课例录像等资源的收集,并放进校园网资源库中去,这是很重要的校本资源。
4、要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培训。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要应用好须具备三要素:即设备(硬件)、资源(软件)和教师。应用是重点,教师的信息素养、整合资源的能力是关键。设备资源有钱可以买来,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资源整合能力必须靠培训。这次经验交流会上大家可以看到凡是应用好的地方、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资源整合的能力一定很高。这也是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希望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从而适应我省中小学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希望大家通过这次会议加强交流,互相学习,把人家应用的好经验、好方法学回去,指导本地的应用。共同努力,推动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元旦将至,春节也很快就要到了,这里向大家祝贺新年,拜个早年,祝大家阖家欢乐、万事如意、心想事成、事业红红火火!各项工作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
2008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