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生活化,让知识与行为无缝对接
—— 山东省枣庄市中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巡礼
近两年,山东省吹响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号角”,其力度之大,声势之强、影响之远,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位于该省南部的枣庄市,因开创“家长教师让学生大开眼界”的德育生活化育人模式,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素质教育宣传典型”,并进行推广。类似这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德育还有很多,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赞誉。
日前,记者走进被誉为“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枣庄市,在感受当地厚重历史文化和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寻找当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个亮点。
8000多份问卷,20余次座谈会
构建大格局, 整体推进区域德育
“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明确了德育为首的地位?你校有没有设立德育处或政教处?校园文化建设哪方面最令你满意?你校有没有专门列支德育专项经费?你对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有哪些意见和建议?你认为班主任最需要哪方面的培训……”
2009年初,一项针对区(市)教育局局长、分管局长、思政科长以及中小学校校长、分管德育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大调研活动全面展开,共涉及队伍建设、体系构建、校园文化、德育工作特色等30个方面的问题。为此,枣庄市教育局印制了8000多份问卷,先后20余次召开座谈会。
为什么要如此大面积大范围地开展调研工作呢?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张磊同志这样说:“之所以如此,我们主要是想梳理一下当前德育工作现状,了解掌握更多真实情况,为统筹规划全市德育工作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意见》对德育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德育途径、队伍建设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可作为全市德育工作的宏观目标;《基本要求》既有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实施细则,又对高中、初中和小学三个学段和各年级的德育工作明确了要求。再加上小学生在校一日、一周常规,以及初中、高中学生在校一周常规,就构成了全市德育工作的中观目标;《汇编》这本书集中了69个中小学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为中小学开展德育活动提供基本方式、方法和组织活动的基本模式,称得上全市德育工作的微观目标。”
在他的办公桌上,记者见到了市教育局编印的《枣庄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基本要求》和《枣庄市中小学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汇编》两本资料。翻开一看,眼前顿觉一亮:它不仅分学段、分年级对德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而且还细化了德育活动的最低标准,让学校德育工作更具操作性。
谈到今后枣庄市在整体推进区域化德育工作的安排部署时,教育局党委委员、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韩建超说:“我们在搭起全市德育大格局的框架后,将按照‘农村学校抓校园文化建设,城市学校抓德育品牌建设,队伍提升抓德育讲堂,德育活动抓标准化建设,德育亮点抓课题性研究,德育资源整合抓网上家长学校,师德建设抓引导’的工作思路,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努力打造具有枣庄地方特色的区域德育。希望我们的尝试对祖国各地同行在区域推进德育工作方面有所启发。”
每一所学校都是一道风景
文化引领,促德育内涵发展
穿行在广袤的鲁南大地上,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区,记者发现,最美的地方便是学校,比如邹坞中心学校,亭台、楼榭、雕像、花木遥相呼应;草、灌、乔、木布局合理,立体交叉;花坛中繁花似锦,万紫千红,清香四溢。
然而,让记者感受最深的是枣庄中小学浓浓的文化氛围,就像一杯葡萄酒,吸引着你慢慢品味。
在文化路小学,丰富多彩的走廊文化和墙壁文化交相生辉;孩子们自己创作的字、画、儿歌、警句、格言内容丰富,德育故事系列、古诗词系列、养成教育系列、劝学系列、人文教育系列和教育教学系列六大系列、八类内容的匾牌达800余块,使整个校园形成立体交叉的文化景观,达到了‘每面墙壁会说话,一草一木都育人’的教育效果。
从2003年开始,枣庄市通过校园容貌工程、校园景观十佳评选、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改变了中小学校以前那种脏、乱、差现象,改善了育人环境。他们通过每年一次的现场会,以 “科技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生态校园、和谐校园”五美校园为抓手,有效地推动了全市的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了一所所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容教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校园环境,缩小了城乡学校环境的差距,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为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层次,2008年,该市又启动了环境育人星级学校创建工作。据了解,星级学校评比共分为一至五星级五个等级。对验收通过的三星级以上环境育人学校由市教育局颁牌命名,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对已颁牌命名的学校进行复验,凡不合格的学校,将摘掉牌子限期整改。
“一所农村学校,校园里竟找不到一个垃圾桶。”相信很多人听了,都会直揺头。然而,走在枣庄七中的校园里,真的很难见到哪怕一小片废纸或是其他被随意乱丢的东西,校园的整体卫生状况不禁让人竖起大拇指。
采访中,校长吕作银告诉我们,这都是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带来的结果。为保持校园整洁,他们撤掉了校园内全部垃圾桶,只在校园隐蔽处保留一处固定垃圾池。现在,把捡拾到的垃圾先装袋,等满了后再投进垃圾池,已成为师生们的习惯。
在注重营造校园文化物质层面的同时,枣庄市则更关注精神文化层面及其内涵发展。
重视和加强“一训三风和校园标识”建设,用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引领师生成长。因造车鼻祖奚仲而得名的奚仲中学,为让学生汲取到奚仲的创新精神,引进了校园文化视觉识别系统,给学校每条道路、每座楼宇和每处景观取了个新雅的名字。如校内南北主干路被赋予“日新路”,意在激励师生怀着耐心和恒心,每天要有进步,每天都有创新。宿舍楼被命名为“静智楼”,意在体现环境的安静适于思考,从而智慧涌动,创新无限……
可以说,创新精神遍布奚仲中学的每个角落。记者看到,每个班级都有两个名字,除XX年级X班外,他们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别具特色的名字,如“乐学班”、“才渊阁”、“腾飞站台”、“快乐学吧”等。这些,使班级精神文化得以彰显,以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着学生。
每一所学校都有一个亮点
一校一品,打造特色德育
从集合到解散,学生们个个昂首阔步、神采飞扬,行进中听不到吵闹声;课间操现场没有老师指挥,学生会根据不同的音乐提示做动作,而且整齐划一,横竖成线。面对枣师附小2000余人的课间操,记者禁不住啧啧称奇。这项被命名为“信号化的课间操”,是“一校一品”建设的一个个案。
近年来,附小将“信号化的课间操”作为帮助学生树立规范意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品牌工程来打造,使课间操成为训练军事化、音乐指挥化、做操韵律化、管理学生自主化的“亮丽风景”,吸引着市内外70多家兄弟学校前来参观学习。
提起这样的德育特色,市教育局思政科科长徐民伟也是如数家珍:枣庄十五中的“德育生活化”、枣庄市立新小学的“家长上讲台”、文化路小学的“丝雨”志愿者行动、实验小学的“特殊家庭子女帮扶”、枣庄十六中的“学生社团活动”、滕州实小的“假日小分队”……目前,有些学校已将特色发展成为品牌,有些学校正在形成特色,还有一些学校正积极寻找新的工作方法和思路。
“一校一品”是枣庄在对学校办学历史经验的提炼与升华、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定向培植,推出有自己个性的品牌,打造鲜明地方特色区域德育的一个步骤。
为此,该市出台了《关于推进德育工作“一校一品”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区域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启动,示范引导”的要求,围绕“建项目、创特色、树品牌”分步推进“一校一品”建设,不断培育特色生长点,使学校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
建设路小学的“雷锋精神进校园”活动开展得很扎实。活动中,学校为每个班级的学生准备了8张优点储蓄卡,包括尊师爱幼卡、孝敬老人卡、助人为乐卡、团结他人卡、文明卡等,学生在哪方面表现突出,就会得到相应的一张奖励卡。一个学期结束后再总结、评比,如此循环“储蓄”下去,真实地记录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养成过程。
现在,枣庄各区(市)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如滕州市的“人文教育”、薛城区的“五美校园”、市中区的“丝雨行动”、峄城区的“德育导师制”等,很好地促进了区域德育格局的形成。
创办家长网上学校 让一技之长家长上讲台
家校结合 搭建育人大课堂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为此,枣庄市积极开发学生家长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
枣庄十五中将有一技之长的家长请上讲台为学生“讲课”。家长们所讲的内容丰富之极,从微观世界到浩瀚宇宙,从知识的普及到做人的道理,给学生以大的启发。
“听阿姨讲完安全教育课后,我知道了在遇到煤气中毒、触电、骨折等情况时,应该怎样自救。”枣庄十五中学生刘宁深有感触地说,大人们的授课内容虽然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贴近我们的生活,从中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市立新小学的“家长上讲台”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据校长李敬介绍,自去年以来,他们共邀请300余名来自新闻、环保、交警、饮食、银行、卫生、科技等各行业的学生家长给学生“上课”,拉近了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距离,驾起了互动的桥梁。
此外,该市还将育人的“触角”延伸到社会。今年4月份,“枣庄市家长网上学校”顺利开通,这个设有“父母课堂、专家在线、德育天地、家教百花园、品牌活动”等栏目的网校,通过各种有线无线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广大家长搭建快捷的网上教育服务平台,提供有效、适时、互动的家庭教育宣传、培训、交流和指导。
与此同时,班级博客、电话交流沟通、家校联系卡和家长委员会等方式,也加大了该市家校联系的力度,提高家庭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起来,共同促进孩子成长。
在枣庄市,家校共同育人的渠道已经畅通,并且形成了最佳合力。
“六百系列工程”,让学生受用终身
“自从‘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以来,各科教师转换内心角色,都变成了班主任。”峄城区实验小学校长孔祥群说,“学生成长导师制”的运行,让教师、学生大有收获。
“学生成长导师制”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学业指导与成长指导同步的一体化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导师”由各校选聘各科任教师担任,兼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学生生活上的长辈。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导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来自各方面的困惑,而且要关心他们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实现了从“学业导师”到“成长导师”的转变,是一种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桃花小学的“导师”,有意让学生在家长和导师之间,传递没有封口的信件,书信内容多是对学生的欣赏和激励。这样的传递过程,让孩子们时时、处处感受到导师、家长对自己点滴进步的肯定和赞扬;上郭小学的“导师”,则为学生精心准备了 “针线包、工具箱”,让师生感情在缝缝补补和交谈梳妆中越来越近……
“‘学生成长导师制'’对教师、学生来说是双赢的。”峄城区教育局副局长潘法涛对记者说。为确保“学生成长导师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他们还开展了百名优秀导师评选、百名受导学生评选、百篇优秀导师案例评选、百个育人子课题研究、百场导师制工作报告会、百个导师制工作优秀家庭评选的“六百系列工程”,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因此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德育生活化,让知识与行为无缝对接
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枣庄市的德育工作者达成了共识———德育是长期教育的积淀,离不开生活;只有将德育有机地融入到生活中,并逐步实现二者的无缝隙对接,才能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基于这一认识,他们响亮地提出了“德育生活化”口号,并围绕这一理念,努力把养成教育寓于丰富多彩、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中。
市中区文化路小学实施的“丝雨”行动,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这项先由学校发起的活动,渐渐走出校门,辐射到全区教育系统,最后延伸至社会,升级为“丝雨”志愿者服务,并已成为市中区委、区政府 “传播文明、奉献爱心”的有效载体。时下,在东湖公园,在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志愿者们活动的身影。他们有的捡拾别人丢在地上的垃圾,有的制止不文明的行为,有的向市民讲述“丝雨”的内涵……目前,已发展志愿者90000余人,成立各类志愿者队伍约300支,开展志愿行动5000余次,“丝雨”行动的主力也由学生转变为各层次市民,逐步成为枣庄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旗帜和品牌。
为强化德育常规管理,该市中小学校建立了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级的纵向联系,同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形成横向联系,纵横交错的德育管理网络从组织上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该市还将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定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并规范细化有关要求,引导学校挖掘利用当地丰富的德育资源,为青少年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拓展和强化养成教育新途经。如滕州市利用“北辛文化遗址”“汉化石馆”“墨子纪念馆”等建立了德育基地;台儿庄区利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薛城区利用“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等建立了德育基地。峄城区实小开展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市立新小学开展的“歌声伴我度童年”等,都使养成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深化和扩展。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完善德育特色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督促引领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提升办学品牌。届时,一个个特色新明、品位高雅、文化内涵丰富的学校会越来越多,德育工作水平会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韩建超主任为枣庄的德育发展勾画了这样的蓝图。
(胡乐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