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自己身体内的造血干细胞,能够及时的输入到上海市一个10岁半的小男孩体内,进而挽救年轻的生命为他带来新生,我感到特别欣慰,感觉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此时,是她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后的第三天。她的两臂及手上,针眼清晰可可辨,青紫的颜色还没有消退。面对记者的采访,路海燕与平时一样,仍然是那样的谦虚,脸上充满着善意。
“请你理解一个做母亲的心情”
今年30岁的路海燕,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美丽、真诚、淳朴、实在,属于“阳光女孩”那类。2003年,她毕业于聊城大学音乐系,当年以优秀的成绩考入枣庄一中当上一名音乐教师。
说起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初衷,路海燕告诉记者,她多少受点家庭的影响。路海燕的爷爷是个老革命、老党员,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爷爷最大的快乐就是帮助别人。而从小便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路海燕,更是从爷爷的为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造就了她胆大、心细的特点。
上大学期间,路海燕在学好各门课程的同时,课余时间把心思用在做志愿者上,对学校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她都踊跃参加。如献血活动,她每次必到并且尽可能多献一些。
2010年暑假前的一天,当地红十字会人员到枣庄一中招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她立刻萌生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念头,便自告奋勇报名并签下了志愿书,同时让医务人员采集了10毫升血样,其相关资料也进入了“中华骨髓库”。就这样,她正式成为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这次存下的不是鲜血,而是生的希望。’在路海燕看来,只有让自己的血液与真正需要的患者能够配型,才能让这种希望变成现实,才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无巧不成书。今年1月24日,当路海燕还在心里默默念叨“心事”的时候,她突然接到枣庄市血液中心人员的一个电话,被告知自己的血液与上海一名10岁半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并问她是否同意进行高分辨配型并捐献?
听到这个消息,路海燕觉得自己太幸运了。原因在于有的捐献者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与自己配型成功的患者,而她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找到了。
“太好了,我非常愿意,我做梦都想。”作为一名已当4年妈妈的路海燕,想到即将可以挽救一个生命,不假思索地激动地答道。此时,她更体会到救人的意义是什么?于是,在
这次高分辨配型能否成功?接下来等待化验结果的日子,让路海燕老师焦急不安。而最让她担心的是,那个孩子的病情发展,只希望结果快快出来。如果顺利的话,可以让自己的血液尽快输入到患病男孩的身体,及早拯救那个年幼的生命。
从第二次采集结束到出化验结果的那些天中,红十字会相关人员总共接到路老师打来的电话或发来的短信差不多近10次。”峄城区红十字会会长李景洪介绍说,路老师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
记者了解到,每当李会长告诉路老师耐心等待时,路海燕总会这样说“请你理解一个做妈妈的心情”。而这背后,正是她的一颗善心和责任感使然。
“有什么比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
3月下旬,检验结果报告:高分辨配型成功,结果完全符合捐献要求。这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应该说,路海燕和那个上海男孩子都十分幸运。因为,对于路海燕来说,她的愿望又前进了一步;对于患病孩子来讲,他的生命有可能得以延续。
“路老师接到通知的那一天,我正组织级部会议。”枣庄一中级部主任赵继泉说,路老师在去会议室的路上偷偷提出,自己很快就要去济南捐献,有什么工作能提前做的尽管给她安排。路老师不仅对工作负责,而且急于救人的心情可见一斑。
路老师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尽管家人从头至此对她的所作所为没有过多的反对,但总担心真正的捐献后会影响到她的身体。因此,这个时候,他们纷纷来劝路海燕:“你要慎重考虑,千万别凭感情用事。”
对家人的担心,路海燕总是会找到相关资料,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捐献者身体无害。她说:“我捐点造血干细胞,可能就让受助者有希望活下来。而大家捐上几百万元,也不一定能直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听到这话,家人进而非常支持。
于是,在等待的日子里,路海燕更加注重饮食的调节和身体的锻炼,做好了随时捐献的准备。
两个小时的采集过去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因为路海燕有点贫血,加之女同志血管细、易痉挛,一时竟没有采集出合格的干细胞。这时,医生拿来了暖水袋给她捂手,专家也过来谈话疏导,慢慢地,她紧张的情绪舒缓了,又顺利进行了三个小时的采集,到下午1:40分时共采集了100毫升。
考虑到路老师的身体较弱及干细胞数量差不多够时,医生提出停止抽取。但路老师却说,我能坚持,再抽一点吧!随后,路老师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被空运到上海,很快输入到患病孩子体内。
然而,意料不到的事情总会发生。当晚8:00左右,路老师接到省红十字会电话:因一种成分不足,明天还需要第二次抽取。
听罢,路老师甚是内疚。她将原因归罪于自己身体状况不够好,才导致了第一次采集没有够量。不过,她当即表示:明天继续!路老师说,“当时我的心情很不安,受助的患者已准备就绪,万一因为我,人家有个意外,我会内疚一辈子的。”
次日上午,从上午8:30至11:30分,又进行了三个小时的第二次采集,干细胞数量为70毫升,并飞速运往上海再次输入男孩身体。
“如果这时候海燕提出放弃捐献,别人也不会怪她。”陪护路海燕的同事郑慧清告诉记者,前后两次加起来共八小时,而每次她都要保持同一姿势一动不动,可海燕做到了。
“几天的动员剂给身体带来的反应很大,有时确实感觉到了疲劳,这对于女同志来说是正常的。采集过程中,因钙流失过快,嘴角、手脚感觉发麻,医生每隔10多分钟就要给我服用两支葡萄糖酸钙。整个采集过程中并没有感觉什么不舒服,就是身体始终保持一个姿势让人难受。但有什么比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的呢?”路海燕说道。
采访中,路老师始终都对记者表示,这件事情很普通,没啥了不起。倒是领导、同事、亲友以及媒体的关注让她有点“受宠若惊”。
枣庄一中校长宗秀银坦言:“捐献骨髓的确需要胆量和勇气,路老师虽然只是学校58名教师志愿者中的代表,但她的无畏无私精神也确实值得全校师生学习。”
记者了解到,根据相关细则,受助者和骨髓捐献者一般不知道对方的情况,以体现捐献的博爱和纯洁。令人欣慰的是,从上海方面传来的消息称,路老师捐献的造血干细胞非常理想,那位10岁半白血病患者手术后情况良好。
愿生命的奇迹早日绽放!
(胡乐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