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名师工作室”这张名片
——记枣庄市薛城区临山小学教师许敏
□ 本报记者 胡乐彪
日前,在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南常联小会议室里,十几位美术教师围坐在一起,对“许敏名师工作室”的两名成员刚刚结束的公开课进行研讨。在这里,无论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还是初出茅庐的“小字辈”,都成了活力四射、激情迸发的思考者,为怎样上好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献计献策。
也正是因为这样,许敏和她的“名师工作室”这张名片不断得以“擦亮”,影响着一大批教师成长。
承担重任 动别人
许敏是枣庄市薛城区临山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同时是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是国家级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2012年,薛城区教育局为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广“玩中学”教学模式,挂牌成立了“许敏名师工作室”。
此时,许敏想到的不是名利与荣誉,而是“名师”对于全区美术界的意义,即让全区乡镇学校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都能得到提高。
“从那天起,我开始构思如何带好队伍,如何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研究指导作用,如何实现资源共享、智慧生成的目的。” 至今,许敏仍然对工作室初建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她说:“沉甸甸的工作室牌匾让我感到责任的重大。”
“一个心中有爱的名师,其教育情怀不能仅仅倾注在学生身上,还要倾注在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身上。”许敏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为了让工作室成员真正做研究,学到真本领,“许敏名师工作室”确立了“课堂教学出精品,课题研究出成果,育名优教师、出精品成果,打造学习团队”的培养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讨活动。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许敏名师工作室”相继开展了校内教研展示、云录播课、“送课下乡”活动,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的教师都可以参与。教师们会及时地将所举行的相关活动上传到教研网上,做到资源共享,实现研修的多频互动。这样一来,年轻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升。
曾经有一个时期,教师之间局限于校内研讨,以致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许敏的主持下,“名师工作室”多次开展了校际的“同课异构”活动,即选用同样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达成目标,突破重难点。
在“许敏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中,区直学校的教师占多数。在城乡教学水平差距仍旧存在的情况下,许敏带领工作室的成员们打造“片区教研共同体”,改善教研品质,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
工作室成立6年来,成员由最初的4人增加到现在的近50人。通过开展片级、区级公开课展示活动,组织校内教研、网络备课、校内磨课和“送课下乡”等一系列活动,许敏引导工作室的成员们在课堂实践、研究成果、特色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提高。
我们不妨看一看一位工作室成员的课堂。
这是临山小学青年教师孙坦送课下乡的一堂课,她讲的课文是《夸张的脸》。在以往的课堂上,孙坦都显得略微有些生涩;而这次,她讲得声情并茂,能够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进行观察与想象。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气氛活跃,师生交流活动进行得顺利。孙坦虽然年轻,但是教学组织成熟,体现出良好的教师素养。
身体力行 引领成长
提起许敏,工作室成员们异口同声地说道:“许老师就像‘拼命三郎’一样,没有节假日。”她每天工作10个小时左右。在带领队伍上,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她不停地动脑筋、想点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管校级还是区级以上的教研课、优质课、公开课,许敏都积极参加,并且珍惜每一个展示的机会,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她还要求自己在任何环节都做到精益求精。为了创新一节课,她往往准备几天甚至半个月的时间,甚至接连几天都熬夜。
参加工作18年来,许敏一直沉浸在这种工作状态里。每当教案定稿后,许敏就开始对着墙壁一遍又一遍地试讲,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直到自己感到满意为止。
许敏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自身的勤勉和创新精神引领着整个工作室前进,并将自己的工作精神传递给每一个成员。在工作室和各小学联合开展的每一次活动中,她都与其他骨干教师一起不停地忙碌。
沙沟镇中心小学教师石磊去年刚刚获得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在教学过程中,石磊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目的性强,定位准确,教学重难点得到了充分挖掘和机智处理。在相互交流、提问、争辩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地闪烁。
“如果没有在工作室里的历练,我是不会这么快就成长起来的。”石磊说,每次参加研讨活动,教师们都集思广益,思维不断碰撞,研讨效果显著。因此,大家都期待着下一次研讨活动早一天到来。
这些年来,“许敏名师工作室”成功培养出一批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上独当一面的名师。其中有山东省优秀教师、省艺术教育先进个人许敏,有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胡丛媛、石磊,有枣庄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张茂芳和刘华……这些成绩擦亮了“许敏名师工作室”这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