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见于《孟子·尽心下》:“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这段话是孟子在看了《尚书》中的《武成》篇后所发的感慨,在《武成》篇中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场面,说周武王伐纣时杀了很多很多的商朝人,乃至“流血飘杵”(“杵”指棍棒),孟子认为《尚书》的这种说法不可信。他认为最仁义的周武王攻打最不仁义的商纣王,不需要大量杀伤就能成功,怎么会“流血漂杵”呢?因此,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武王伐纣时是否真的“流血漂杵”,孟子的怀疑是否正确,因史家有争议,暂且不论,单就孟子的这句话来看,就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示,那就是: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书本,应该加以分析,要敢于怀疑,要勤于思考。当然,孟子原话中的“书”指的是《尚书》,但道理是一样的。
众所周知,书是知识的载体,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和经验的总结,但从理论上讲,任何知识都不可能是绝对正确和一成不变的,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不足之处,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表达的是孟子的一个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态度,即重思存疑,强调的是要有独立思考精神和怀疑精神。读书贵在勤于思考,读书贵在敢于怀疑。没有思考就没有鉴别,没有怀疑就没有创造。知识并不等同于智慧,要真正使自己成为有智慧的人,必须学会思考,学会怀疑。
读书的好处,人人尽知,但如何去读,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愿我们都能以主人的姿态去读书,带着个人的思考去读书,带着怀疑精神去读书,是读书,更是在和书的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这样才是读书的最佳状态,这样才可能使书发挥最佳的效益。
(枣庄师范 杨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