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全省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提出:“要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要把劳动技术、实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真正作为课程来对待。”根据这一会议精神,我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提出了“家长进课堂”这一设想。“家长教师”就是聘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家长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让他们把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带进课堂,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聘请“家长教师”的做法是创新综合实践课、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融道德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技教育、创新实践教育等于一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做法值得提出:
精心制订课程开设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要想真正让学生通过这一渠道获得必要的知识信息,提高实践能力,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开设方案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为此,我校根据学校规模大,家长人数多,分布面广这一实际,制订出了《枣庄十五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家长进课堂实施方案》。该方案包括学期计划,家长教师上课课程安排表,教案内容的筛选、整理、审查、以及干部听课评价和研讨等,都由学校德育处牵头具体安排操作。
精心选择授课教师。家长走进课堂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虽然很好地解决了开设该课程的师资问题,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家长都适合做教师。这就有一个选拔的问题,即基本的选拔标准:家长要有热情,愿意配合学校为学生上课;家长要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适合课堂教学,能够把自己要传授的知识讲清楚、讲明白,便于学生接受;家长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特长,学生确实能从讲授当中获取某一方面较为完整的知识和经验。这样,他们来到校园,走进课堂后,可从多方面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传授知识,教会技能,影响学生的人生。
精心安排授课内容。家长教师的选拔固然重要,但在课堂上讲什么对学生更为重要。本着让学生增进知识、开阔视野的原则,又要避免空洞抽象的说教,在拟定基本授课目标时,就要着重解决讲什么的问题。这就要求家长教师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周围熟悉的人和事中寻找和发现教育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生活的真谛,体验人生的哲理,既学到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
在解决了上述问题之后,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家长教师怎样讲的问题。首先是要保证时间,提前与每位家长教师联系,做到两边都不误事。家长教师在准备自己的教案时,如果个人没有讲课实践经验,感到授课没有方法,也可以随时到校,跟着我们的老师或者有经验的家长教师“实习”,以期每位家长教师都能做到授课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实效,使这样的课让学生愿意上、盼望上,真正让活动课“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