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批改,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缺点,并从中受到怎样写好作文的启发,而高年级的同学,已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评析、鉴赏能力。既然如此,何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作文批改呢?
我试着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4--5人,推选写作水平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教师先精批三、五篇好文章,下功夫修改并把修改意图、目的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体会。再选一篇劣作,老师用心修改,点石成金,把“死文”救活,来个妙手回春的示范。老师的批改见地高了,自然可引导学生的鉴赏、品评能力,激发学生热情,就势把作文分发给学生(不批改本人的),教师同时出示适当的参考评分标准,按小组为单位轮流阅读后,参照教师的批阅标准,各抒己见,再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共同整理出批语、批阅后由教师复审。其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与写作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品评、鉴赏他人的文章,不比课本上精选的佳作,这些文章出自小学生之手,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病。因此,需要批阅者要顺着他人的思路一路追随,不光要捕捉文章的闪光点进行赏析,而且大到作者的选材立意,小至遣词造句,都需要反复、细致地阅读、分析、揣摩……,可谓是字斟句酌,决定取舍,最终才能给小作者一个客观公开的评价,才能使小作者及他人信服。
2.可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同一个主题,同样的要求,但不同的学生写作思路也不同。由于个体的人生阅历,语文知识基础各不相同,决定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在批阅他人的作文时,自然要和自己的横向对比,评判优劣,因而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人作品的启迪。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写作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评判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开拓性和流畅性,更能在品评、鉴赏之余,在写作方法与技巧等方面不断地自我反馈,自我评价,自我矫正,自我补偿,真正做到“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学习品质,更好地促进作文质量的提高。
(峄城区榴园镇中心小学 吴敬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