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康州中小学的办公室很有特色。
在每个教室的前面黑板内侧,都放着一个大大的写字台。台面上摆放着书籍簿本及教学用具等。这就是教师办公的地方。可见,学生教室就是教师办公室。换言之,美国康州中小学教师根本没有专门的办公室,教师就在这兼用的“办公室”里备课、上课。
看到这样的设置,看到教师坐在办公室里看书,而另一教师在这里上课的情景(学生跟着学科变换教室),我起初不解:如此怎能静心备课?怎能保证效果?平时有了问题,如何与同伴交流……但在经过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后,我终于弄清楚这样安排办公室的妙处。
教师身在教室,这并不是多么了不起的举动,但它却体现了康州教育的学生观。实际上教师置身教室就是置身于学生之中,这不仅实现了师生平等,而且还能随时观察、掌握学生情况,及时捕捉一些重要信息,并进行交流。而且据说美国法律规定不准学生单独在教室里,教师陪伴左右,就会消除安全隐患,堵塞管理漏洞。另外,这里的学生实行学科走班制,学生要在三五分钟的课间更换教室。时间紧迫,需要有人组织,有人关照。教师“常住”教室,从而也避免了来回奔波之苦。
这不仅使我想到了我们自己的办公室。
与美国康州兼用的办公室相比,我们的办公室多了清静,少了吵闹;多了同伴交流,少了孤独寂寞。按照我们的理解,我们这样的办公室才利于办公。然而,深思下去,我们会找出二者的更大不同,这就是出发点和结果的不同。进一步说就是理念———学生观的不同。我们办公室的设置,除了一些客观条件影响外,恐怕还是囿于传统“师道尊严”思想。君臣,父子,等级分明。教师的地位同样不可冒犯。在学校里,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于是,在建造学校,设计图纸之时,便已分清界限,划分出教师的地盘,学生的空间。现实中,学校的要求更是严格,为了不打扰教师办公,学生不能轻易踏进办公区。有的学校就在办公楼走廊入口处张贴警示语:教师办公区,不得入内。严肃的面孔,冰冷的语言,更进一步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很多情况下,学生是被动进入办公室。要么是挨批,要么是罚站。久之,学生们对办公室也就敬而远之了。教师也确实保住了尊严、虎威。对此,我曾写过一篇《莫把办公室当禁地》的文章发表在《中小学管理》杂志上,意在呼吁教师们改变思想,重树学生观,确立人本理念,与学生保持平等关系;在现有条件下,增加办公室里的学生气息。我认为,将教师观和学生观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去考虑,就能解决很多问题。在考察了美国康州的基础教育后,我更坚信这一观点。教师在学校里到底是干什么的?美国康州学校办公室的设置目的就已经告诉我们:教师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缺少平等意识,缺少服务意识,就难以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当然,我们学校的办公体制在我国教育的发展史上也起到过很大作用,这一点不可抹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教育本质的澄清,对教育过程的重视,随着人本意识的逐渐强化,我们有必要对一些教育现象作深刻反思,并力争及时去调整、去改变,以尽快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三个“还给”(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这是教育的理性回归,是符合科学要求和学生发展规律的。但素质教育还要从根本上做起,彻底转变教师的学生观、人才价值观。同时,还应积极创设条件为教师提供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其中教师办公室就属于改革之列。让威严的办公室充满和谐,让冷酷的办公室充满温情,让骇人的办公室成为学生快乐的天地。但从整体来看,由于我们是先将师生人为分开、拉远,故意制造出师生不平等,然后再去努力缩小距离、强调平等,所以往往付出很多,成效不大。自己挖掘的鸿沟,一时还很难填平。我们没有美国康州那样的基础,办公室一步到位,教师直接“空降”到教室,融于学生之中,极易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直以来,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实践中努力变革改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国内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多年前就把自己的办公室搬进教室。在教室里看书、备课,在教室里批阅文件,在教室里做教学研究。如此下来,他不仅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成为朋友,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还避免了原先的“闲话”“闲事”,写出了大量的研究性文章。他的成功,表明了这一形式在国内教育中具有可行性,也充分证明了采用这一形式的必要性。现在有不少学校的教师也正在这样做着。尽管如此,还一时难成气候。这就需要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在认识充分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出台相应的制度,督促教师“移师”教室,构建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建设具有新时代意义的师生关系。至于目前一些学校要求班主任“五必到”班级的做法,也可以算是另一种形式的积极尝试。相信,只要坚持下去,逐步完善,教育的未来肯定更加美好。
(枣庄十五中 张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