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名家辈出。大凡名人,都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书助他们成才成家成名,因而他们也就在尽量大的范围内,倡导读书。汉代刘向把书比做药;“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高尔基将书比做阶梯,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又把书比做“知识的源泉。”凯勒将书比做船:“一本书像一艘船,带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广阔的海洋。”列宁把书比做动力:“书籍是巨大的力量。”通过这些名言,我们可以想像读书对于人的成才具有多么巨大的作用!
读书能够医治愚昧,催人开拓进取,勇攀高峰,这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崇尚读书,革命导师们为我们树立了极好的榜样。列宁一生读过许多书。据统计,仅在《列宁全集》中,他引用自己读过的书就有1万6千多种,读书也是毛泽东的最大嗜好,他读过的书不计其数。仅在他逝世前的两年内借阅的书籍就达1100多册,他生前的卧室里、睡床上、书柜中到处是书,整个书房恰如个小小的图书馆。江泽民也是读书的楷模,从他报告中的渊博知识、谈话中的博古通今、诗词中的引经据典所体现出来的水平,看得出他是怎样博览群书的。
读书是个人的事,崇尚读书是全社会全民族的事。据悉,在2006年我国就已经每百万人拥有图书153种,高于发展中国家99种的平均水平。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与读书的关系。在当今中国,崇尚读书,崇尚知识,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另有一些人,却并不那么热衷于读书,他们或者认为没有时间去读,或者认为读过书后不会产生多大效果。至于后一种情形,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自会消失。因为不读书不学习,就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落伍;如果说没有时间,那归根结底也是认识上的偏差。一旦端正了认识,自然就有时间读书了。古人的许多读书方法,给我们许多启示,欧阳修“马上、枕上、厕上”读书,后成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东汉末年的董遇,则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读书,也终成一代文化名人。他们读书的时间,不正是利用空余见缝插针地“挤”出来的吗?诚然,现代人生活节奏比古人快很多,但每天看上一两页书总不是多难的事吧?
所以,在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年代里,端正一下读书态度,转变一下读书观念,充分利用“三上”“三余”等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踏踏实实地读点书,怕也是生存之必需吧!(滕州市龙泉街道大庙小学 孔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