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以前给我们发奖的都是校领导,现在怎么变成了普
“不知道……”
在今年的“走进科学艺术节”表彰会上,薛城区南临城小学的几名学生在底下“窃窃私语”着。
这时候,主持会议的刘春峰校长给师生做了一个特别申明: “今后凡有此事,我们将请教师授奖,让他们与学生共同分享快乐,并形成制度固定下来。”
这让人看起来有些奇怪的事情,却让那些上台为学生颁奖的老师感动许久,有效地提升了他们与学校领导、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而这,只是该区打造现代“教育新文化”的一个缩影。
教师是“新教育文化”的构建主体
记者了解到,该区在教育文化建设的打造上,主要围绕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校园文化等方面“做文章”。
“在目前的教育领域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文化的力量’正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区教育局局长李天禹告诉记者,教师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土壤,在教师发展中举足轻重。他们认为,教育文化建设实践的着力点,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教师的生存体验,自觉倾听和感受不同教师个体的“生命之声”,进而捕捉他们身上所迸发出来的教育新文化火花。
于是,该区大力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并通过“全区教师专业发展建设年”活动,为教师积极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让他们感受到新的希望。教师的干劲与热情被点燃了,每位教师都在为自我拟定的目标付出着,努力着,收获着。大家通过集体备课、案例研讨、课题研究、教育叙事、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多种形式,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在交流中发展,在切磋中提高,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态势。
此外,该区还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了“读经典教育著作,做博学儒雅教师”读书活动,进一步积淀师生文化内涵,培养师生文化气质,用经典名著陶冶师生性情,用业务书刊提升育人理念,引领更多的老师在读书中成长起来。
学生成“新教育文化”的受益者
跳绳、踢毽子、拍球、体转呼拉圈,汇各种竞技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项目纷纷登场;舞蹈、儿童画、剪纸、手工制作、武术,集古今中外、传统现代于一身的特长培训陆续开班。这一幕幕动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场景,会让你深切地感受到薛城区孩子们的幸福生活,以及在这种“新教育文化”背景下的所享受的快乐。
今年6月2日,该区校园艺术节闭幕后,临山小学孩子们表演的舞蹈《姹紫嫣红梨园春》获奖。奖杯只有一个,当领舞学生拿到后,迅速将它传递给另外的25名队友,让胜利之果流过每一人。最后,大家庄重地把奖杯共同举起。因为,这是团队的力量!胜利属于大家!
分管德育工作的副局长郭传贵对记者说:“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如果仅仅局限于耳濡目染明显不够,只有通过实践,并内化于自身行为,才能真正有所提升。”因此,该区特别注重开设富有人文特色的艺术特长班,有舞蹈、口风琴、合唱、葫芦丝、儿童画、剪纸、书法、泥塑等20个。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探索人生的真谛,陶冶情操,发展特长,培养能力。
在学生诵读方面,该区将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大学》、《论语》、《老子》等著作,全部列为学生诵读内容。同台献文、上下对抗,学生们或是琅琅上口齐读美文,或是慷慨激昂畅谈读后感,在诗文诵读中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现在,诗文诵读已在薛城区各学校蔚然成风,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教育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会时刻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提醒人们要做一个文明人。从这一点来说,学校文化是有力量的。因此,该区努力造就一个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文化性格鲜明,文化生命力旺盛,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薛城区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在学校文化的打造上,力避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的无规则现象,对其进行系统规划和整体执行,形成“一盘棋”。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校园文化是环境课程,也称为隐性课程。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更不可替代。”临城街道实验小学校长种道选介绍说,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会时刻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独辟蹊径开展的“传统文化”德育工程已成为该校一大品牌特色。
在井亭小学,在安阳中学等学校,整个校园就是一个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时代精神与民族传统结合起来,呈现出时代价值和地域物色,使学校师生置身于文化氛围,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