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三年投资2.3亿元,市及各区(市)驻地新建实验幼儿园8所,乡镇中心园25所,其他各类幼儿园97所;改扩建幼儿园172所……”日前,笔者在市教育局绘制的全市学前教育2010—2012年三年行动计划中看到了这一组数字。为此,市政府将连续三年每年拿出30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按标准建设完成的各类幼儿园按完成时间顺序和分类标准给予10—100万元的奖励。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社会人口向城区流入量的增加,导致幼儿园数量不足、布局失衡以及“入园难”等一系列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市政府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学前教育工作,并将学前教育确定为一项“市长工程”,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最近,市财政先期拿出3000万元专项用于学前教育奖补资金,并逐年递增学前教育投入,争取到2012年,使各级政府预算内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由2009年的1.79%提高到5%。
“学前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保持其公益性,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实行优质教育资源的全覆盖。”枣庄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伟表示,力求在三年内构建符合枣庄实际的“政府主导、城乡统筹,全覆盖、公益性”的学前教育发展新模式。
为扩大优质幼教资源,实现全覆盖,我市确立了“城乡统筹,双线推进”的工作举措。在城区,推行以名园强园为龙头的集团化办园模式。依托两次荣获“省十佳园”荣誉称号的枣庄市实验幼儿园,通过挖潜扩容、兼并共建等方式,组建了城东、城北和新城驻地三个园区协同发展的“枣庄市实验幼儿园幼教集团”。市中区正以区实验幼儿园为龙头组建幼教集团,儿童乐园幼儿园新园的规划设计正在进行中。三个幼教集团的组建,以标准化、优质化为指向,使市驻地学前三年入园率提高到80%以上,基本解决市驻地“入园难”问题,并极大地满足驻地群众“入好园”的要求。
在农村,我市则探索出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龙头、将各村办园作为分园,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的“新路子”,有效提高了农村幼儿园的办园质量。
目前,滕州市各镇(街)利用新农村社区建设配套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教育资源,或对其改建改造,或添置硬件设施,或优化美化环境,基本都建起了一所中心幼儿园,并承担着面向全乡镇、村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的辐射和指导职能。
社会办园是对政府办园为主导的重要补充,也是当前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市通过制定扶持政策,鼓励民办幼儿园个性化发展。如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享受同等待遇、对达到一定标准的普惠性民办园给予10至30万元的奖励、对民办园提供多种方式的业务指导等优惠政策。对有需要的注册民办园,选派1至2名骨干教师给予多种形式的业务指导。
此外,我市还建立了小区规划建设一票否决制度。对城区新建小区和新农村建设新建社区规划,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具有一票否决权,对无配套建设或降低标准建设的规划均可予以否决,以保证城区学前教育网点的全覆盖。
“五年后,全市所有乡镇中心园均能达到省级示范园标准。全市所有小学附设园也将全部实现独立设园。届时,我们的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就可以由现在的54%提高到80%以上,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将不成问题。”谈起枣庄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市教育局有关人员充满了信心。
(胡乐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