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课堂,提倡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有些胆小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不敢主动表达,但在小组内无所顾忌,能争先恐后的发言。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子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这正是新课程的理念。但在活跃的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做到活跃而不失有序。
现仅就课改后对课堂教学的探索情况谈点自己的感受: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形成了具有发展性的立体课堂结构,但在课堂操作中,我发现有个别误区,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解决实际问题。一是乱嗡嗡,不知道交流什么,即使知道,交流得也无序。二是缺少必要的组织与合理分工,往往是尖子生说,差点的学生当听众,一部分学生没得到应有的锻炼。三是合作学习用得过多,且不适时,尤其在公开课上做样子给人看,不适用。
(二)“探究”学习模棱两可,根本无法实现。一是不指导学生,把这种学习方法寓于“自主与合作”之中,似是而非。二是探究什么,如何探究,老师心中没数,指导自然无方。
究其以上误区,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适当调控课堂节奏,尽量保证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合适地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保持愉悦的学习氛围。课堂该动则动,该静则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学习,灵活处理学习中遇到的情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参与,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2.引导学生发现并纠正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在巡视中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内容上);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发现,如学生共同探究,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明确“自主”学习的操作策略。
3.“合作”学习明确要求,应该合作时合作,明确要解决的问题:(1)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读、思的结果及提出不懂的问题,相互答疑。(2)合作学习必须有序进行,一般四人一个小组,每组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学习,组内成员明确,学习任务明确。快速完成交流,并做好汇报准备。
4.探究活动适可而止,学生有能力解决的,有解决价值的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否则就不要求学生去硬解决,这样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市中区实验小学 朱冬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