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展览共收到来自世界32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件青少年发明作品,其中我校有10件作品参展,并夺得金牌两枚、银牌两枚、铜牌三枚的好成绩。”该校校长侯安柱告诉记者,在这次展览会上,中国大陆总共获得三枚金牌。他们的学生之所以得到评委们的肯定和认可,主要是因为学生作品不仅属原创,而且注重突出绿色、环保和节能理念。
平台,学校搭建
作为一所以造车鼻祖奚仲命名的学校,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奚仲文化,弘扬创新精神。因此,创新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奚仲中学办学的核心理念。
在“让创新为师生成长导航”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该校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奚仲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探究学习,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课余空间,使学生创新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学校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创新思维素材,要求教师做到传授科学知识与培养科技意识的有机结合,把科技元素深深地融入到了每一个学科,渗透到了每一节课堂,在同学们的心灵中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此外,他们还开设了“科技创新教育”校本课程。学校组织专职老师精心编写《科技创新教育》校本教材,每节创新教育课后要求学生交一份特殊作业——创意方案设计表,及时记录学生创造灵感,便于辅导教师甄选,从中寻找有研究价值的创意,使实践与创新的阳光沐浴到每一位学生。
记者看到,围绕科技发明创造开辟的校本创新教材和科技活动设施已初具规模。目前,该校投入资金购买了20台太阳能小车和光能灯两盏,用于太阳能小车竞赛活动;筹建机器人实验室,让学生在科技天地里畅游;投入资金建成科技创新研发基地,这里不但有科技创新工作室,还有小发明小制作工作室,电子授课室和创新成果展览室。
在这个增长见识,启迪智慧的园地里,学生放手创造,让梦想的翅膀任意翱翔,让创意的思维任意驰骋。于是,快捷方便的“硬币自动分类箱”、戒除烟瘾的“环保烟盒”、使用性较强的“多功能高密插座”、一付令人称奇的“塑膜可变焦隐形眼睛”、不用俯身捡球的“乒乓球拾球器”等创新作品应运而生,不禁让人啧啧称奇……
结缘,始于心得
王瑞在学校是公认的“小发明家”。他个头不高,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给人一种聪明机灵的感觉。
当了解到记者的意图后,他打开了“话匣子”,将自己怎样与发明结缘的过程抖了出来。
王瑞告诉记者,在一次创新课上,老师让学生写发明创造的新点子和心得体会。当时,爸爸给他买的英语复读机由于充电器个头较大,很占插座的空间,这让小王瑞很是头疼。于是,他在自己的“新点子”写下了想改造插座的想法。
贺虎老师了解到王瑞的想法后,及时鼓励他把只一面有插孔的插座进行了立体式改造。通过改造,王瑞把插座整体做成立体的,四个面都有插孔,不仅增加了插孔的数量,而且使插孔间距变大,这样充电设备工作时彼此之间就不会互相影响。
“你看,这个立体高密插座的插孔虽然都是三个孔的,但两个孔的充电设备也可以用。同时,这个插座的底部具有防水功能,这就避免了触电的危险,而且还有一个保险丝,这让整个插座更加安全。”王瑞边解说边指着插座给记者介绍。
第一次小发明的成功,让王瑞对发明创造上了“瘾”,也让他得到了快乐。
“在很多人眼里,科技创新似乎很神圣,也很神秘。其实不是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发现问题,发明创造的潜能,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引导、去开发。”奚仲中学科技辅导员贺虎老师对记者说。
创新,来自灵感
在第25届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硬币自动分类箱”,是邵博从在从事会计行业的爸爸那里得到的灵感。
邵博介绍说,他爸爸每天都会因为一大堆硬币的分拣工作而耽误下班。为了减轻爸爸的工作负担,每天晚上做完功课,他就躺在床上细细思索。最后他利用筛子的原理,根据硬币的大小造很多的孔,把直径大小不同的硬币分开,做了这个“硬币自动分类箱”。
为此,邵博感慨颇深地说:“这次成功以后,我就更喜欢研究了。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题,在老师、父母的鼓励下,我都慢慢地克服掉了。这次发明创造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动手操作能力,还让我明白要善于发现生活,有想法就去做,就要坚持到底。”
而这些创新点子,很多是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得到的灵感。他们的发明创造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
“我们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去做,不仅不耽误学习而且还开拓了我们的思维,学习中很多难题也就很容易得到了解决。”学生褚臆宇这样谈体会。
(胡乐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