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书回归育人
——我市青年教师优秀德育课例展评活动透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于这一任务,我市在组织各类教研活动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力求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变。这一点,从近期组织的全市青年教师德育课例展评活动可见一斑。
从教书到育人
转变学科教学评价体系
我市坚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宗旨,重点关注青年教师在践行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能否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关注于立足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课堂教学,将“课程”“德育”“青年教师”“学生”四大要素进行无痕链接,并作为评价课堂的主要指标。
在准备和展示课例的过程中,青年教师们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德育因素和人文精神,不仅在学业上释疑解惑,而且更为学生人生指引方向。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青年教师们更是把德育涵养展现得淋漓尽致,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自觉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在常态教学中,参评教师更加关注课堂教学与德育活动的融合,将课堂教学转化为学校的日常德育活动,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课例展评的每一节课,显然历经打磨、各具匠心。
从课外到课内
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在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大写的“人”,怎么把学生培养成有民族文化根基、有家国情怀和有世界视野的现代公民,已成为我市教研活动的重要课题。
此次德育课例展评,各科参赛教师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进一步确立课堂育人的“主阵地”地位。
有不少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别开生面的学习情境,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并及时给予方法指导。他们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不断提升自己学习的能力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有些教师还充分发挥“育人导师”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扮演更多“角色”,推动学科育人。进一步规范学生文明行为,建立规则意识,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功能。
从当下到未来
开启新时代德育之路
在执教过程中,有的教师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项目,以解决问题为驱动,选取和设计主题,开展有效的跨学科学习。
一位地理老师在讲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时,联系“钓鱼岛之争”向学生讲述关于钓鱼岛争议的历史由来、经过,指出我国东海钓鱼列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的、客观的、发展的、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一位化学老师让学生通过实验、查找资料、调查研究分析雾霾的产生、成分以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处理措施。引导学生从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分析和研究,帮助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形成有意义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的艰难曲折,唯有个中人品味。
“很长时间以来,我认为学科教学和学科育人就是一回事,只要上好课就行了。但当我讲得越来越好的时候,我一直想超越学科本位。现在终于明白了,它不仅要教好学,更要育好人。”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都有相应的思维方式以及一套知识体系。下一步,我们要把学科育人当作课堂教学的‘风向标’,更加重视德育工作。”
课例展评活动结束后,很多教师在总结时发出以上感慨,开启了新时代德育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