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发言摘登
以奥运为契机激发未成年人参与热情
北京市文明办副主任 滕毅
举办奥运会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几年来,我们坚持以学校为龙头、家
庭为基础、社区为平台,组织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动员未成年人积极参与“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广大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展现了未成年人的良好精神风貌。
普及奥运知识,弘扬奥运精神。动员未成年人参与奥运、奉献奥运,首先要让他们了解奥运。我们编印了《奥林匹克知识读本》中小学版,发到全市所有学校和每个中小学生手中,普及“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许多中小学生参与了志愿服务工作,他们在为别人的服务中感受到快乐,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学习礼仪规范,提升文明素质。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把为奥运做贡献的良好愿望,转化为学习礼仪,培养讲文明、懂礼貌、团结友善、热情好客良好品质的实际行动。从2005年开始,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了“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全市有60多万中小学生到场馆观赛。大家热情地为运动员鼓掌加油,散场时把所有废弃物带走,表现出良好的观赛礼仪。
评选身边榜样,学习先进典型。自2006年起,我们在全市60万中学生中连续三年开展“寻找身边的道德榜样”评选活动,共有96名个人和团队当选。在学习身边榜样的同时,我们把“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感人事迹编印成书,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学习小英雄的高尚精神。同时,深入开展“学英雄少年,为奥运添彩,做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活动,形成了“学习抗震小英雄、我为奥运添光彩”的热潮。
组织交流活动,树立良好形象。2006年12月,全市以开展“同心结”交流活动为载体,选拔210所学校与参加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的国家(地区)代表团以及所在国家(地区)的学校建立联系。在赛事期间,北京的中小学生走进奥运村、残奥村,参加结对国家(地区)的升旗仪式,与外国运动员进行交流,互换礼物、合影留念,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
各界积极支持,形成浓厚氛围。有关部门围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主题,自觉为孩子们做事,吸引孩子们参与。首都文明办利用暑假,组织快乐假期夏令营,邀请奥运冠军和孩子们见面,组织孩子们学习观赛礼仪,到场馆观看测试赛。团市委、市少工委在全市少先队员中开展“微笑北京——雏鹰五彩行动”,号召少先队员争戴五色志愿服务微笑圈。妇联系统举办各种类型的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
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已经胜利落下帷幕,我们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力,大力弘扬奥运精神,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广州市文明办主任 冯建标
中央8号文件下发以来,广州市坚持把校外活动场所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布局,切实加强建设管理,注重发挥教育功能,全市的230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和基层校外活动场所,每年接纳未成年人超过1000万人次,成为提高广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阵地。
构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阵地网络。充分发掘广州历史人文资源,扩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覆盖面。目前,全市共拥有5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7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1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百余个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
整合现有社会场所资源,拓展中小学生课外活动阵地。目前,全市校外活动阵地遍及社会公共文化馆站、科技单位、体育场所、机关团体、工厂企业等行业单位,遍布城乡社区、村镇。
规划建设一批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从2004年到2007年,市财政专项投入资金累计4.12亿元,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配套的市、区、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格局。
完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管理机制。不断推进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创新。始终坚持公益性原则,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和办法。从1997年起,未成年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制度先后经历了打卡、用证和凭券三个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实现了全市城乡学生均等免费参观所有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凭券实现了方便统计各场所接待学生人数的精细化管理。
不断加强明细化、规范化管理。先后制定颁布《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办法》、《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项工作小组的职责分工》等规范性文件,对教育基地的日常管理、参观办法、经费使用以及工作职责等做出具体规定。
不断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市财政每年拨款400万元作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费,每年年底依据各场馆接受未成年人打卡凭券参观的数量和服务质量,作为划拨经费的依据,引导和鼓励场馆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水平。
优化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服务体系。让内容“活”起来。坚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以校外活动场所为依托,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
让孩子“动”起来。坚持把增强参与性、互动性作为增强场馆吸引力的主攻方向。全市各类活动场馆均精心设计互动环节,使教育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如南越王博物馆开发了《南越状元榜》教育互动游戏,推出一个月,点击15000人次,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好评。
让校馆“连”起来。全市各场馆主动把活动内容送到学校,使场馆和学校的联系更加紧密,内容更贴近教学和学生实际。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制作了“南越国史”、“南越服饰”等软件,既可以让教师免费下载,也可以免费刻录光盘给学生,使校外活动场所的内容进入课堂。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马春雷
近年来,上海市文明委着眼于让广大未成年人享受社会发展的文化成果,坚持一手抓校外场馆建设,一手抓各类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努力把最好的教育阵地、最好的指导队伍、最好的活动设计、最好的文化产品奉献给未成年人,努力满足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拓展未成年人校外活动阵地。一是建设完善多样化的活动阵地。针对未成年人的需要,在建好用好东方绿舟实践基地、中福会少年宫新大楼、上海科技馆等标志性、示范性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同时,重点推动城区和街道社区的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建设。
二是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目前,全市有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1个,科普教育基地187个。在落实面向未成年人免费和减免开放的同时,针对未成年人的接受能力和特点,采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参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
三是推出一批特色活动阵地。市、区部分人大、政协、法院等机关建立未成年人公民人格教育基地,让孩子们亲临现场,了解决策、议政、审判的过程,开展情景模拟、体验互动,培养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综合素质。
扩大未成年人校外工作队伍。一是坚持全员育人。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守则(试行)》,《上海市中小学校长守则(试行)》,在发挥以班主任为骨干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把全体教师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队伍,实施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拓展计划,增强各科教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
二是发挥社会力量。依托社区教育工作站,每年暑期招募近万名大学生,分别参与全市100多个街道、5000多个居委会的“大手牵小手”志愿者活动。组织470名社区青少年事务社工,开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
三是提供家教服务。全市建立了18支、共379名成员组成的“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依托社区家长学校,向广大家长讲授科学育儿理念、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目前,全市未成年人家庭受教育率达到93.95%。
创新未成年人校外活动载体。一是开展体验活动。依托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公民教育、健康与生存教育、科普教育、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全市每年统一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系列实践活动。
二是开展节日文化活动。利用“六一”、18岁成人仪式、入队入团等时间节点,特别是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今年清明节期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委、团市委等单位共同开展“感恩思源、面向未来”清明节日系列活动,全市30多万中小学生参加活动。
三是开展“关爱成长”系列活动。自2005年1月起,市文明办、市工商局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关爱成长”上海公益广告大赛,各项获奖作品在中国公益广告网上进行了推广。2006年,举行了“关爱成长、歌声飞扬”少年儿童喜爱的歌曲评选、创作、演唱系列活动。
河南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 郭守占
从2004年以来,河南省文明委在全省未成年人中组织开展了以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文明习惯养成等为主要内容的伦理知识教育,以意志品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知识教育,以饮食健康、日常卫生、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为主要内容的生理知识教育(简称“三理”教育),有效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形成。
抓住关键环节,夯实工作基础。一是规范运作模式。采取由点及面、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部分工作基础较好的幼儿园、学校、社区、村镇作为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同时,省文明委通过联席会议、督查调研、情况通报、信息反馈等形式,及时掌握各地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建立教育阵地。采取整合一批、共享一批、新建一批的办法,巩固和拓展“三理”教育阵地,为未成年人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
三是培育骨干队伍。发挥学校教师作用,组建以学校伦理、心理、生理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师资队伍。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培训力度,为“三理”教育深入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改进教育方法,创新活动形式。一是充实教育内容。在伦理教育方面,要求中小学校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在每一节课和每一次课外活动中都设定德育内容和目标,把德育教育情况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内容。安阳、漯河等市把国学教育引入课堂,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二是开展咨询服务。各中小学校、社区广泛开设心理、生理选修课或专题讲座,邀请专家、教师就“学生心理减负减压互动”、“走出升学考试后的阴暗心理”、“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等进行讲解。各校开辟心理咨询室,设置“悄悄话”信箱,为学生提供服务。
三是优化活动载体。今年4月以来,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各中小学校深入开展“学雷锋、讲奉献”、“和谐校园我创造”、“孝敬父母,体验亲情”等道德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在实践中强化道德观念,提高道德素质。
抓好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一是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民政部门先后拨出550万元,援建社区图书室2200余家,提供图书近60万册,丰富了未成年人的课外生活。教育部门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开辟“入学绿色通道”,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年入学率达99.5%以上,保证了“三理”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是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各级团委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扬荣拒耻树新风”、“红领巾监督队”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全省18个省辖市建立“12355”青少年维权和心理咨询服务台,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免费咨询。各级妇联将“三理”教育列入家庭教育内容,帮助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子方法。
三是发挥部门联动作用。省文明办、文化、公安、工商、新闻出版等部门连续四年开展文化市场“三项集中整治”行动,全省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明显好转,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沈阳市文明办主任 王久成
近年来,沈阳市文明委注重采取志愿服务的方式,把社会各界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热情引导到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来,扩大了工作队伍,凝聚了社会力量,逐步探索出一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建立服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志愿队伍。一是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通过市直主要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向社会发布面向未成年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共有9000多人报名自愿参加,遍布全市多个行业和工作领域。
二是成立专业志愿服务组织。主要包括,引导未成年人“文明上网”的网络志愿者协会,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志愿者协会,针对单亲家庭、特困家庭教育问题的教师志愿者协会,以及由专业工作者组成的“家庭教育专家志愿服务团”。
三是形成志愿服务工作合力。在组建志愿者“三会一团”过程中,市文明办一方面加强对组织机构建设的指导。另一方面要求每个志愿者服务团队在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特色服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和配合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工作和重大活动。
开展面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色志愿服务。一是开展“文明上网”活动。组织网络志愿者深入全市200多家校园绿色网吧和300多个社区未成年人电子阅览室,对未成年人上网进行指导,开展“文明上网”巡讲、“教妈妈学上网”,中学生、老师、家长“三方论坛”等系列活动,一年来,共开展“文明上网”巡讲近百场。
二是开展“道德名师进我家”活动。依托教师志愿者协会,组织40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优秀教师,与40个家庭结成对子,定期进行家访,陪同孩子参加实践活动。在沈阳日报等媒体开辟“名师志愿者进行时”、“名师志愿者热线”专栏,刊登他们的教学体会、科学教子理念和方法,提升教育效果。
三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依靠心理咨询师志愿者队伍,实施青少年阳光心理工程,编印适应未成年人接受能力、通俗易懂的心理健康挂图,在学校宣传栏张贴,开办“阳光心理”讲坛,走进校园举办专题讲座,并把讲座内容编印成书,普及心理健康常识。
实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常态化。一是表彰激励。建立志愿者“星级”评选制度,依据其累计服务时间,实行一至五星级认证和奖章授予制度。结合志愿者服务业绩,推荐评选沈阳市文明单位、文明市民、文明市民标兵。
二是专业培训。充分利用每个协会的专家资源,针对各个专业不同需要,结合志愿服务实践,对志愿者开展经常性业务培训。对新申请加入的志愿者,进行专门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目前,经过培训合格的志愿者有5000多人。
三是监督管理。建立志愿者协会管理制度,明确志愿者在注册、登记、考核、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建立志愿者档案,采取分等评价、实地评估、绩效评分等方法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达不到服务要求的,劝离志愿者队伍。
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陈青
甘肃现有农村留守儿童71.4万人,占农村未成年人总数的10.9%。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列入全省经济社会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作出部署,纳入经济社会事业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目标,制定实施《甘肃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行动计划”》,推动形成城乡关爱工作网络,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依托农村寄宿制学校,保障留守儿童均等化的文化教育权益。一是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力度。结合全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合格学校建设,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乡镇重点实施了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明确“三新一亮”(学校校舍新、食堂新、厕所新和教室、楼道亮化)、“四配套”(学习、生活、设施、活动配套)的建设标准。
二是规范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统一制定《甘肃省寄宿制学校管理规范》,在各寄宿制学校普遍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档案,开通亲情电话,设立心理咨询室。
三是开展留守儿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针对留守儿童易发性、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集中开展了“四自三远离”(自尊、自立、自律、自强,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主题教育活动,聘请专门人员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引导留守儿童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依托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条件。一是创建一批留守儿童之家。目前,全省已建成使用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1200家。二是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平台作用。以留守儿童之家为平台,通过各种措施,把各级组织资源转化为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爱资源。三是组织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员的培训。从2004年以来,省文明委组织各有关成员单位举办校外辅导员培训班,累计培训16000多人,这些人员已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骨干力量。
依靠社会力量,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共建共育。一是形成工作合力。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实施“共享蓝天”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为载体,把各部门的关爱之心凝聚起来。省文明办在“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电视进万家工程”、“宏志班”等重点工作中,向农村留守儿童倾斜。
二是进行结对帮扶。各级团组织引导广大少先队开展与留守儿童“手拉手共享阳光、一帮一快乐成长”关爱活动,引导孩子们同欢乐、共成长。关工委组织“五老”人员,开展以“五教、五助”(德教、法教、帮教、科教、家教,助学、助校、助残、助孤、助困)活动,解决了一批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困难。
三是推广先进经验。在全省主要媒体开辟“关爱工程在行动”专栏,宣传报道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先进典型。
山西省长治市委书记 杜善学
长治市78万未成年人中,农村未成年人有62万,占79.5%。突出抓好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始终是我们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的重点。经过几年的探索,全市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贯通、村校家一体互动、人财物有效配置”的工作格局,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把贯通县乡村的工作机制建起来。明确领导责任。全市县乡村普遍成立了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坚持每2个月研究一次未成年人工作。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实行分工负责、任务包干。
明确部门职能。制定县乡村三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目标责任制”,分解工作任务,建立督查、通报、交流等工作制度。有的县(市、区)还专门成立了“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流中心”,定期交流情况,推广经验。
明确考核标准。制定出台全市“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量化考核办法”,实行百分考核。市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进行考核,各县领导小组负责考核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对行政村和中小学校的考核由乡镇负责。
把学校、乡村、农户紧密联系起来。抓好在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依托农村中小学校,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实行学校开放日、家长联系卡、教师家访等制度,定期邀请村“两委”班子、农民企业家到学校讲课,加强村、校、家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抓好返乡中学生后续教育。依托乡镇中学,普遍建立“离校返村未成年人后续教育中心”,由校长主要负责,乡镇团委和教育办协助,各村庄配合组织。
优化农村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推动农村成立农民书画协会、音乐协会、体育协会等文体活动组织,开展“告别麻将桌、争做好妈妈”等活动,引导农民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把人财物等社会资源有效配置起来。建立专兼职工作队伍。目前,各县主要有四支队伍。一是由“五老”、共青团、少工委、司法等方面人员组成的“思想道德报告团”。二是由职业高中教师、乡镇农技员、农技骨干组成的“实用技术培训团”。三是由优秀家长组成的“家庭教育辅导团”有计划地培训农村教师,组织农村未成年人参加文体娱乐活动。
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各县市区把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设置专项经费,确保有钱做事。同时,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和省里的大力支持,累计投资5000余万,建设县级宣传文化中心8所、乡镇宣传文化站98个、村庄宣传文化室312个,设置专门服务农村未成年人的活动项目。
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依托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革命遗址,建设未成年人特色示范教育基地52个。依托中小学校开辟专门陈列室,征集当地民间手工艺品、绘画和农具等物品,建设了一批城乡学生互动教育场所。结合农村特点,建设一批科技教育场所。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