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合理的学校课程,形成有效的选课制度,建立规范的教研制度
为了促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基本依据,必须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规划合理的学校课程,形成有效的选课制度,建立规范的教研制度。
规划合理的学校课程
在高中新课程的推进中,为了保证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规划合理的学校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从三年多的课程实施状况来看,各地在规划合理的学校课程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在地方层面上,首批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等省份,根据本地实际,在保证开设所有必修模块课程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开设了国家提供选修模块80%左右的课程,有些地区做到了全部开设。第二批进入新课程的江苏省,三星级以上学校中开设了课程标准要求的全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形成了一批优质的学校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第三批进入新课程的福建、天津、浙江、安徽、辽宁等省份,在保证开足必修课程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了多种门类的选修课程。在选修Ⅱ部分中还开设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在学校层面上,第一批进入新课程的省份中,如海南省海南中学等有效地实施了顺序开设的系列之间、模块之间、专题之间含递进关系的课程和平行开设的系列之间、模块之间、专题之间非递进关系的课程的规划方案。第二批进入新课程的省份中,如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等初步形成了“国家必修课程、国家选修课程、学校选修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学校德育课程”的课程结构。第三批进入新课程的省份中,如福州市第八中学等初步建立了以学科类课程为主,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为辅,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国家统一课程与学校选择课程相结合的、开放的、充满生机的课程体系。第四批进入新课程的省份中,如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等形成了“必修+专修+选修+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课程设置的体系等。这些都为在学校层面上合理地规划和实施国家课程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从国家课程的要求来看,在课程设置的规划方面,有些学校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课程规划,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方案,以确保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的顺利开设,以保障必修领域、科目和模块课程的有效实施。作为学校,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门类设置课程,并从自身教学的条件出发,在保证开设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订可行的选修课程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以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在课程资源的规划方面,有些学校还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新审视素材性课程教学资源和条件性课程教学资源的合理性,重新认识和利用开发课程教学资源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在校内资源的利用上,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意识,实现课程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以提高整体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在校内资源的开发上,教育行政与教研部门、学校及教师,都应当认真研究已有的庞杂的课程教学资源对当前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程实施的规划方面,有些学校还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学时实施课程,并从自身教学的需要出发,在保证开足所有模块课时的同时,要努力采取措施,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模块教学任务。特别是要强调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学时和质量,以确保国家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形成有效的选课制度
在高中新课程的推进中,为了保证国家课程的顺利实施,建立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从三年多的课程实施状况来看,各地在形成有效的选课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
在地方层面上,第一批进入新课程的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省份,主动帮助学校建立了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并在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课和制订学习计划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第二、第三批进入新课程的江苏、福建、天津、浙江、安徽、辽宁等省份,在建立有效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的同时,根据学校实际编制科学可行的课程设置说明和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并在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第四批进入新课程的北京、黑龙江、吉林、湖南、陕西等省份,在建立了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家长正确地指导学生选课,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在学校层面上,如第一批进入新课程的山东省实验中学等建立了选课指导中心,在制订统一的选课政策、提供详细的课程安排以及选课建议和咨询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广东省深圳市中学、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中学等的选课导师制度都为后来高中选修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看到,无论在地方层面上,还是在学校层面上,各地在形成有效的选课制度方面所积累的经验,都为有效地实施国家课程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对地方教育管理部门而言,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督导和管理;对地方教育研究部门而言,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课程研修计划的指导和帮助;对绝大多数学校而言,需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保证学生选课的质量和效益。
为了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作为学校,还需要为学生提供详尽的课程设置说明和具有可操作性的选课指导手册;作为教师,需要在课程实施中与学生一道探讨基于每个学生特色的课程修习计划,逐渐形成具有丰富个性的多样化课程修习计划;作为班主任及其他教师,需要进一步强化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为了提高国家课程实施的质量,学校还要研究如何引导家长或其他社会力量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择课程,并且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为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期准备。
建立规范的教研制度
在高中新课程的推进中,为了保证国家课程的顺利实施,建立规范的教研制度是不可或缺的。从三年多的课程实施状况来看,各地在建立规范的教研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积累了不少经验的同时,难免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地方层面上,第一批进入新课程的四个省份中,先后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例如,在基于课程的理念和学科课程标准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方面,在转变教师教学的行为、倡导新型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方面,在促进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课程内容的呈现、课堂教学的互动等诸多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第二批进入新课程的江苏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与基于教师发展的支持系统。第三批进入新课程的福建、天津、浙江、安徽、辽宁等省份鼓励教师密切结合教学的实践,积极地开展了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许多学校已经成为促进教师个人的实践与反思、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以及获得专业指导的基地。第四批进入新课程的北京、黑龙江、陕西等省份在推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中加强了学校教研组织的建设,形成了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
在学校层面上,涌现了课题引领的校本教研制度和教师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等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教研制度。
在课题引领的校本教研制度中,如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等校的成功经验表明:应淡化教研组的行政色彩,提升教研组的文化品质。该校已经形成了成员的主动学习、相互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等形成了课题全程管理、课题定期交流和课题成果奖励三项制度。实现了领导责任、课题研究和科研管理三个到位;天津市新华中学等建立了三级教研网络,依据教学实际,确定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每学期的研究课题,实现了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解决教学问题与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三个结合;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等加强课题研究,改进了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提高了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等具体问题为着眼点,推动了教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在教师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中,如山东省实验中学等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间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把课程开发、研究、建设的任务,以及对教师评价、考核、聘用的部分权力下放到教研组,使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学实施与研究的主体;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中学等采取了“导师制”、培养学科带头人、打造名师等方式,创建多元培养、发展的模式,以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和为了学校的校本教研为主导,融教学、教研、培训于一体,引导教师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途径,主动追求,努力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在校本教研实践中,从学校的内部因素来看,尽管有些学校进行了多方的积极探索,可是研究还缺少明晰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方向,校本教研缺乏一套完善、规范的体系和相对成熟稳定的操作模式,有些研究工作难以有实质性的推进。在教师层面,尽管有些教师起初对校本教研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希望通过校本教研来解决自身工作中的问题,可是当有些问题的解决与他们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距离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程度。
从学校的外部因素来看,在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中,来自各方面的检查、验收、评比的急功近利等使得校本教研陷入了误区。有些地方的专业人员的指导或教研仍然是凭经验、凭权威,或者仅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进行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自然会影响校本教研工作的质量。
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理论工作者,都必须认识到,给学生“减负”与给教师“减负”同等重要;调动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研究的积极性与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作用同等重要。应当看到,虽然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是必要的,可是它们绝非校本教研的全部活动。实践表明,缺少教师的自主研究,任何外部的力量都很难奏效。因此,如何调动教师进行自主研究、激活他们的研究潜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下,在学校层面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制度文化。其中包括,管理体制的更新、研究机制的规范和保障系统的完善等,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环境。
校本教学研究作为学校教学研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着眼点应立足于研究学校教学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在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中,在机制上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在环境上逐步改进校本教研工作的程式,在实施中逐渐形成校本教研活动的合力,将会促进学校教育研究水平和整体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作者: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