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做法——
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如何在三级课程管理框架内变革学校的课程管理、提升学校的课程能力、实现各级各类课程的校本整合,是许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的实践课题。常州实验小学把课程改革置于学校主动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中,用校本的教育理念规划学校的课程体系,给我们提供了可分享的鲜活经验。该校课程建设的做法主要有三点。
第一,把学校主动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制度平台。学校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制定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其核心是把外推的学校发展方式转向内驱式,寻求学校的主动发展、特色发展,以形成学校教育鲜明的内涵和文化。这种转型正是课程改革所必须的制度平台,有了清晰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课程理解就有了本土化的思想基础,有了办学和管理权力的回归,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权力也就有了根。
第二,把校本教育理念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一流的学校对教育一定有校本的理解和追求,并形成学校的教育哲学,主要表现为独特的教育理念及其阐释。常州实小将分享作为教育之魂,提出“与历史分享文明、与社会分享责任、与自然分享和谐、与他人分享智慧”的教育理念。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国家课程规划向学校实际课程转化后形成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基础。常州实小把学校课程理解成“为师生提供分享的经历”,把“带给学生分享的情趣体验”、“创造分享的经历”、“培养分享的品质”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质。
第三,通过学校课程规划变革课程管理方式。学校教育转型和新课程多样化、可选性、校本化的特点,使学校课程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如怎样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整合,怎样处理学校发展的课程诉求与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之间的关系,怎样做到课程执行与自主开发的有机统一,怎样处理管理的统一性与解放教师专业智慧的矛盾,等等。学校需要在新课程实施中变革课程管理方式。正是实践问题的主动解决,常州实小探索到了一条新的路径,即学校课程规划。他们围绕学校的教育理念,把课程愿景描述为一种分享的经历,努力构建“承古扬新,统放有致”的课程结构体系,将地方课程统整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两大板块之中,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作为规划的重点,提出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同时制订可行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从而使学校课程能够在一个新的管理平台上制度化地运行。可见,学校课程规划的实质在于重建学校的课程制度,这种制度以课程愿景呈现课程理念、价值与目标,以课程结构体系引领课程开发行为,以课程章程明晰课程相关主体的权力和责任,是引导教师共同参与学校课程管理,让课程管理过程成为主体对话与合作的过程。
三点启示——
常州实小的课程建设案例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学校课程建设要以课程的校本理解为基础。他们提出用分享理念规划学校课程,实质是用分享理念诠释课程、重建课程概念,基于这样的诠释与重建,学校课程建设才具有价值和不可复制性,才能提升学校课程建设水平。二是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课程改革离不开学校的整体改革。常州实小在新课程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学校教育核心价值观,以此引领学校的各项工作,通过课程改革与学校主动发展的同步推进,实现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双向建构,这种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促进了学校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反过来又提升了课程建设的成效和水平。三是课程能力是学校核心发展力。学校作为专业机构的发展力,主要是教育内涵的发展力,核心是课程发展力,学校课程发展的基础平台是课程规划。在校本发展的理念观照下,课程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校际间办学水平的差距,课程规划的思想、结构及实践设计决定了学校的文化品质。
需改进之处——
如何处理学校教育理念的课程转化与为学生开发课程的价值追求的关系,是常州实小课程规划与实施仍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就案例所呈现的诸多校本课程,如“形体礼仪”、“儿童阅读阶梯”、“安全自护”、“我与社区——漫溯常州”等,过多地体现了成人文化印记,而缺少儿童文化色彩,很难说是基于儿童需要开发的课程,况且过多的必修课、有限的课程门类都限制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这一问题直接引发了关于如何制订学校课程规划的思考。其一,学校课程规划首先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等重大问题,在明确学校发展愿景的同时,还要明确学生的发展标准,提出课程开发的具体理念与目标,制订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以此引导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其二,对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要把学科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行为改进与学习方式转变作为规划重点,把精力聚焦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与重建上。其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形态,依赖于校本开发,需要研制专门的课程开发方案,这一课程的规划与实施应是学校课程规划的重点之一。其四,校本课程开发要在学校层面研制总体开发方案,课程门类的设定、课程实施方式的选择、课程计划的安排、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都要通过调查、访谈等形式,与学生、家长、教师展开广泛的对话,既要体现学校的发展需要,更要满足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又以实现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服务的宗旨。
基于课程校本理解的学校课程规划,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活动,也是基于设计思想的课程研究过程,其有效研制与实施,需要以课程行动研究为基础,而这又涉及到教育工作者的课程理解。就新课程来说,需要相关课程主体对课程理念形成个性化的诠释、对课程目标达成形象化的建构、对课程资源建立全面系统的认知、对学生与学习等概念进行必要的再定义,否则课程行动就很难说是新课程的实践。
再好的课程设计,其实施过程都是变化不定和难以预料的,必然会出现各种具体实践问题,课程实施者要能以敏锐的眼光发现这些问题,把握其研究价值,通过具体行动解决这些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提升课程能力。课程行动研究要广泛开展变革性实践,学校和教师都要通过持续的反思和探索来达到实践行动的改进。在变革性课程实践中,教育者是积极的参与者。这种实践既是个体批判性实践的过程,也是与他人经验分享的过程。所有的参与者都应意识到个人所作出的贡献对于群体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程行动研究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一种获取新知的方式,是构造共同体和归属感的过程。这也正是学校课程规划的意旨所在。(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王一军)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