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在真正实施新课程的地区及学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了,好奇心、兴趣爱好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批判与反思的精神得到鼓励,责任感和合作能力也有了较明显的提高,甚至在不少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新课程的内在吸引力,学生的辍学率大幅度下降,学校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正在形成,引导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
但有关调查显示了一些不足的方面:
第一,在全国范围内,日常教学、学习活动中,人们最为关注的仍然是知识掌握得多与少,技能训练得快与慢,而探究能力、批判精神、创造性、责任感与合作态度被边缘化。
第二,学校开设的课程,社会看重的依然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术性科目”,体育、艺术、综合实践等课程实际上仍然面临着生存的威胁。
第三,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有所改进,但是教师追求高、深、难的情结依然普遍存在,安心于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还是少数,学习内容与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相脱节的现象依然严重。
第四,从总体上说,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的主要弊端,就是用教师的思维束缚学生的大脑,占用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严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厌学、自信心下降、丧失对学习的责任导致辍学的直接因素,这使课堂成为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主要场所。
第五,由地方教育行政、教研部门组织的统考、统测试题中出现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时有发生,考试结果按学校、班级、学生排名的状况更是十分普遍。由此导致分数的功能被绝对化、神话,分数被不恰当地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了正比关系,分数成为区分好学生、好教师,差学生、差教师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
近年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一直都在持续不断地进行,在教学实践中也涌现出了自学辅导实验、青浦社区教育实验、情境教育实验、主题教育实验、新基础教育实验,以及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近10年来,随着在全国范围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在许多点上都有了实质性突破。在实施改革的学校,一方面教师把本来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可以及时交流分享、反馈矫正。更重要的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在心理上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兵教兵互帮互教成为一种常态和习惯。这种变革其实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一样,这是调整教学关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支点”。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引发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性进步。学习成了课堂的中心,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课堂成为基于学生的学习、展示学生的学习、交流学生的学习、深化学生的学习的真正学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教也找到了最准确的定位: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转化为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增长,教师的作用也就发生了与之相反的变化,不断强化“少教多学”,最终实现“教为了不教”。独立性和独立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法宝;依赖性、被动性的学习不仅是导致教学质量低下也是学生学习负担沉重的根源。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和基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其核心和基础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与交流;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课内和课外保证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充分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不断地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还给学生;坚持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采取各种形式,鼓励和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相互质疑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坚持以学论教、因学定教,努力做到“该讲的大胆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把教师的教用在刀刃上,用在解决影响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上,真正实现少教多学;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然地把教学建立在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引导每个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树立信心,激发兴趣,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
建立基础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推进考试评价改革。国家应在修订、颁布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出台国家基础教育学业质量评估标准,并作为各级教育部门评估学校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强制执行;在严格控制考试次数的前提下,普遍推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水平考试,明确考试结果采用等级制,且不得公布学校的考试成绩,引导学校和教师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进旨在为了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质量,有利于激发教师和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为激发课程教学改革活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议国家像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那样,设立国家课程教学探索基金和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特区;组织专门力量在政策、经费、专业支持、高校招生体制等方面系统研究设计基础上,设立若干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的国家级课程教学改革特区;在可能引发“人才培养模式”重大变革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学创新、课堂形态以及考试评价改革等方面鼓励开展前瞻性实验。
为深化课程教学的改革,建议设立国家课程研究院,组建国家级课程研究团队,周期性开展影响课程质量的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决策、指导和评估;建议成立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国家对中小学校的专业支持计划,对影响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开展深入调研,不断发现、扶持、引导、总结、推广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建立各级人民政府国家课程方案执行情况公告制度和各级人大问责制度,确保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刘坚 余文森 徐友礼)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