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现辖12个县市区、3个市属开发区,总人口855万;有中小学校1944处,在校生120万人。2001年潍坊市所辖的高密市作为国家首批课改实验区开始实施新课程,2003年义务教育课改在所有县市区全面推开,2004年全市所有高中学校开始实施新课程。根据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我市从2004年开始进行与新课改相配套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市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中考招生制度,较好地落实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深化实施。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把学科成绩变为等级表达
我们改革的一个重点是,改变过去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实行多次学业水平考试,把原来初中三年最后一次的中考,改为在初二、初三年级进行三次的学业水平考试,初二学生一般选择参加地理、历史、生物、政治的考试,初三学生一般选择参加全部九个学科的考试。如果初二学生对某些学科的考试不满意可以到初三毕业时再考一次,以两次考试中的最高成绩作为毕业或升学的依据。考试内容依据课程标准,以学生在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内容为考查范围,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依据。2007年,在全市9.1万考生中,有1.3万人次参加了政、史、地、生的第二次考试。
在进行多次考试的同时,我们将各学科考试成绩由分数改为等级表达。依据学生成绩的常态分布规律,将语、数、英等9门国家课程考试成绩分别划定为A、B、C、D、E五个等级。从近几年的结果看,五个等级的比例大致是15%、25% 、35%、15%、10%,其中,作为“基本掌握新课标要求” D级以上的比例,占到了90%以上,基本反映了学生掌握新课程标准的水平。
考试次数和成绩表达方式的改革,分散了考试的压力,缓解了“一卷定终身”给学生带来的高度紧张和过度精神焦虑。特别是对考试成绩的等级表达,使“名次”概念退出中考,使学生从分分必争的极端追求中解放出来。如果说过去是“万里挑一”,即数万个考生中只有一个第一名,现在每个学科却有百分之十五的学生获得A等,这样就有大批学生得到成功的激励。在去年潍坊市区8千多名考生中,9个学科都是A等的有325人,有5010多名学生至少有一个学科获得A等。过去把各科考试成绩简单相加,掩盖了学生的学科优势,而实行等级表达却使学生的学科优势得到彰显,这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使更多学生从考试中找到了自信。可以说,过去的考试是制造大量失败者的考试,现在的等级考试真正成了凸现学生优势和潜能的考试
改革考试内容。当前,考试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教学内容,为充分利用好考试的导向作用,我们对考试内容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由“知识立意”为主变以“能力立意”为主。在具体操作中,坚持了七项基本原则:第一,严格按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纲”拔高;第二,取消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题目;第三,课本上和教辅上的现成题目不得进入试题;第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第五,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不少于50%;第六,开放性题目不少于30%;第七,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题每年增加1/3。比如,政治科目考试,只保留“主观思辩题”一种题型。
考试内容的改革,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使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近年来,我市加大了课堂教学改革力度,逐步探索形成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使学生每节课自学和分组研讨的时间平均延长到25分钟左右,教师的讲解时间压缩到15分钟左右,使课堂变成学生思维创新的场所。去年,我们抽样调查了城市和农村三所学校的30个课堂,结果显示,主动提出质疑的学生达到46%,组内或班内讨论、主动发表见解的占68%;75%的学生“自信心”比以前增强了,“交流合作能力”提高的比例达到了73%。
二、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纳入中考
我市中考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对初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中考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实行将评价结果与中考硬挂钩的办法,即将评价结果与语、数、英等值对待。综合素质评价由学生报考的第一志愿高中学校负责,采用A、B、C、D、E五个等级,评价的依据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依据初中学校对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结果。综合素质评价覆盖初中阶段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由初中学校对学生在校三年期间个人道德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跟踪评价。比如,课堂表现,日常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上的表现、快乐大课间中的表现等等。
二是依据学生的标志性成果。每年扩大标志性成果的项目,尽可能地对学生的创造成果进行认可。主要包括在初中三年学习期间获得的、能够反映学生创新发明等有关能力发展状况的实证性材料。比如,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优秀组织者,担任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干过电视节目和文艺活动主持人,担任校报校刊的主编记者,曾在书刊报纸上发表的文学、艺术、论文作品,在演讲、答辩、学术成果展评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各类活动中获得的证书、证件等等。
三是依据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和学分。对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情况采用鼓励性评语加学分评价。我市在9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发了探究类、技能类、体验类等五大类200多个“短平快”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在基地活动中的表现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之一。
四是依据学生现场的个性化特长展示。对无法用标志性成果表达或标志性成果表达不充分的潜能或特长,鼓励学生在参加完学业水平考试之后,自愿申请到报考学校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特长。各高中学校成立学生个性特长鉴定委员会,通过面试答辩等途径,对毕业生的特殊才能进行评定。比如,曲艺、英语演讲、泥塑制作、苗木嫁接等等。
这项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国家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对初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引发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多样化,激发了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和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全市以“阳光健身、朝阳读书、生活科技、人生设计”为主题,开发了6大系列560多种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全市有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发了10门以上的校本课程,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中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接近30门。根据我们对近年中考试卷分析统计,学科考试中重点考查学生“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题目的得分率,已由2003年的11%提高到2006年的78%;综合素质评价中彰显学生个性的“标志性成果”,由2003年的人均不到1件提高到2006年的人均3.8件。
特别是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中考硬挂钩,由原来的软指标变为硬指标,保证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实用性,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参与活动、开展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也极大地改变了沉闷的校园生活状态,调动了学校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学生踊跃地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教育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一位初中学校校长感慨地说:“过去,我们组织活动,没有学生愿意参加,家长更是不同意,怕耽误孩子学习;现在,不仅学生积极参加,家长也主动支持和提供帮助,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教育!”到2007年底,全市中小学拥有学生社团6170多个,基本实现了人人有项目、人人有课题、人人有活动载体,校园内充满了青春活力。
三、采取多元自主录取,拓宽学生成长的空间
我市中考改革的第三个特点是,下放高中招生录取权力,由过去的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划线录取,改为在教育行政部门监督下,由各高中学校根据各自的个性发展需求确定的多元自主录取。各高中学校制定个性化招生录取方案,提前一年面向社会公布。具体的录取方式有以下三种:
(一)综合录取。高中学校依据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和考生综合素质等级进行录取。综合录取的学生一般占招生总人数的80%左右。
(二)诚信推荐录取。这是我市中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突破,主要通过两名具有一定诚信资质的初中教师联名直接向高中学校推荐,高中学校据此将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直接录取为高中新生。初中有推荐资质的教师由教育部门考察,依照标准认定,并向社会公示。为保证结果公正透明,我们实行了推荐结果公示制度和问责制度。从实践看,通过此种方式推荐的学生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成为综合录取的有益补充。推荐生一般占招生总人数的5%左右。
(三)艺体特长生录取。该录取是对具有艺体特长或潜能的考生进行录取的方式,录取的主要依据以艺体特长为主,参考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进行。通过这种录取方式的学生比例占15%左右。
下放高中录取权力,由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录取,为高中学校特色发展、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和现实可能。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高中学校呈现出有的以理科见长、有的文科明显、有的是艺体引领、有的创新发明鲜明等个性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录取方式的多元化,为学生迈向成功架起了“立交桥”。高密古城中学学生郭宗帅,在初中设计制作的“地面低空气象卫星” 在山东省首届中小学生创造活动竞赛中荣获了一等奖,如果按传统的文化课成绩,他就被挡在高中学校门外,但由于实行了推荐录取的办法,郭宗帅就被推荐上了高中;在高中,他的创造潜能得到了持续的发挥,凭着在“火箭”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被大学录取,应邀到现场见证了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发射。
四、强化组织领导,使中考改革变成政府行为
我市中考改革的第四个特点是,把中考改革上升为政府行为,实行“开门办中考”。中考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从实践看,这也是教育部门解决事关群众“三最”问题的重要举措。为加强对中考改革的领导,2002年改革之初,潍坊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的中考改革领导小组。中考改革方案由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后,于2003年2月,在当地媒体《潍坊日报》、《潍坊晚报》、潍坊电视台等发布,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近年来,潍坊市中考改革领导小组每年都召开两次全体会议,一次是对当年的中考改革方案进行研究,一次是中考结束后进行跟踪分析,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促使中考改革不断完善;我们还坚持每年划片召开两次家长会,分别由初中学校和高中学校对参加中考的学生家长进行中考政策解读,把教育改革的过程真正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支持改革的过程。实践证明,如此大的改革,运行平稳,群众拥护,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和赞赏,除了因为这次改革,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反映了群众的愿望,应当说,操作方法得当也是重要原因。四年多来,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因中考引起的上访事件,成为全社会高度认可的一项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