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归 之 路
———2008山东素质教育回眸
2008年山东的教育,注定要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这一年,山东人以其回归教育本源的探索精神,以其回归教育规律的科学态度,敢为人先,以高中教育为突破口,打破“改革绕着高中走”的惯常思维,打破“高考”的固有桎梏,按照既定“路线图”,在全省范围内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这是一种胆略,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为此,2008年山东教育前行的足迹注定蹒跚,注定厚重,注定难忘;
为此,2008年山东的教育值得铭记,值得反思,值得梳理,值得回眸。
仰望星空,使人眼界高远;脚踏实地,更知使命重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份厚重责任,我们没有推脱的遁词,也没有回避的理由。让我们大家齐心协力,负重前行,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努力!
关键词之一: 时代赋予的一份厚重责任 2008年1月,春寒料峭。 17日下午4时许,潍坊富华大酒店报告厅,长达1分多钟的雷鸣般掌声如春雷给山东教育界带来了惊喜,带来了振奋,带来了期盼。 很久没有这样令人心潮澎湃的掌声了。也许我们的教育“沉寂”得太久,也许我们的教育“背负”得太重,也许我们的教育“偏离”得太远。 一份肩负责任的凝重,一份新征程开始的忐忑,一份对山东教育未来的期许,清晰地写在步出会场代表们的脸上。 经过2007年一年时间的充分调研、论证和准备, 参加会议的有各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教育局长、部分县市区的教育局长、高中校长、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记者。会议不仅有专家报告,有领导工作部署,还有素质教育论坛,有典型经验推介。 动员号令吹响在春寒料峭时。新年伊始,山东再次旗帜鲜明高扬素质教育大旗,并于会议前后出台了系列相关文件政策,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思路。有专家称,山东此次推进素质教育的系列思路极具研究价值。有媒体称,此次素质教育大会奠定了2008年乃至今后几年内山东教育的着力点,这是山东教育开始新征程的号角令。 此次强势“出击”,省教育厅做了充分准备,设计了系统的“路线图”。其基本轨迹是:强力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切断“时间+汗水”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办学道路,强化高考信息管理,为高中教育减压,为高中教育松绑,为素质教育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在规范办学行为基础上,以课程为载体,在三五年时间内开全开齐课程,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在国家课程方案上;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素质教育实施的差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规范、改革、发展”是山东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条基本思路。 素质教育涉及到整个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大问题、老问题、难问题,可山东为何在这个时候又挥起素质教育的大旗呢?山东省副省长黄胜用了“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 黄胜说,“天时”,是改革开放30年了,我国实现两大转型,一是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一是乡村化社会向城镇化转变,这两大转型为教育转型提供了经济社会基础,教育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还有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基本打造起广大学生多元成才的“立交桥”,升学竞争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此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直是国家的重大战略,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实施素质教育上升到法律层面,党的十七大立意鲜明地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更明确要求。 “地利”,是指教育总体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全面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们一心一意抓教育教学改革、一心一意抓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保障。 “人和”,是指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社会需求和评价标准出现了多元价值取向,应试教育积重难返,社会、家长及学生对素质教育的渴求日益迫切。山东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早在1997年,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在山东召开,山东有很好的基础。为此,山东省在2007年调研、准备的基础上,2008年将素质教育作为全省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由省里搭建一个“齐步走”的平台,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尽管是一次动员会议,是一次工作部署会议,但在会上,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没有慷慨激昂地给与会代表描绘素质教育蓝图,也没有条分缕析地部署工作,他春风化雨般地为代表们详解了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处理好的9个关系,包括素质教育和教育本质的关系,实施素质教育与满足群众升学诉求的关系,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和预备性的关系,素质教育与高考改革的关系等等。他说:“只有把这些‘关系’理清楚,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才会少走弯路,少付代价。” 素质教育的号角甫一吹响,即得到了社会强烈反响。一位家长说:“山东的教育的确有些走上歧途了:校长累,老师累,家长累,学生更累!最令人心痛的是我们的教育使学生失去了灵性,失去了个性,失去了创新!为了孩子,为了祖国的未来,再也不能搞应试教育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经过几年的教育变得背驼了,眼睛近视了,头脑僵化了,目光呆滞了,这些都是谁的错?” “我是一名高中教师,参加工作将近20年了,这20年来我目睹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老师的压力越来越大,校长的压力越来越大。学校工作的硬指标是高考上线人数,这是压倒一切的最具权威的评价标准。为了完成或达到更高的目标,我们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我们可以不管学生的思想品德,我们可以不引导学生关注活生生的社会,真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时候,看着一教室明晃晃的眼镜片和明显的睡眠不足的精神状态,我就想,我们是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但竟然成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刽子手’。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作为一个疼爱孩子的父亲,作为一个有点良知的中国人,我要说,我们的教育不能再这样走下去了!” 素质教育大会上,齐涛在讲话结语时凝重地说:“仰望星空,使人眼界高远;脚踏实地,更知使命重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份厚重责任,我们没有推脱的遁词,也没有回避的理由。让我们大家齐心协力,负重前行,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努力!” 山东这次推进素质教育,不是改革,不是新政,更不是革命。我们只是试图让山东的教育回归到国家的教育方针上来,回归到教育的基本规律上来,回归到国家的课程方案和办学要求上来。 关键词之二: 不是新政,是回归 山东素质教育大会一召开,即刻引起了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 “最近,媒体对山东推进素质教育用了很多溢美之词,有的说是改革,有的说是新政,还有的说是革命。”齐涛在一次会议上坦诚地说,“我想,山东这次推进素质教育,不是改革,不是新政,更不是革命。原因有两个:其一,我们只是试图让山东的教育回归到国家的教育方针上来,回归到教育的基本规律上来,回归到国家的课程方案和办学要求上来,按照教育规律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这只是一种回归,不是革命、不是改良、不是新政,更不是别出心裁。其二,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只是‘皮毛’而已,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核、深层的东西我们并没有开始做。为什么说只是‘皮毛’呢?我们现在所做的仅仅是各种教育教学基本规范的要求。比如,规范作息时间,规范节假日、双休日,规范作业量等等,而这些是教育管理本来最应该做的最基本的东西,现在竟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此,我们感觉非常惭愧。” 齐涛在其他场合还介绍说,山东推进素质教育,其实就两句话,一是规范办学行为,二是开全开齐课程,这是党的教育方针最基本的要求,是对教育规律最基本的回归。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会议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应该回到本源看教育。教育不应该太功利,升学应是教育的一个自然结果,而不应像现在这样,牺牲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换来一部分人上大学,而一部分人却被淘汰。我们的孩子苦得没有道理,苦得没有价值。” 张志勇说,山东提出素质教育的回归之路,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要回归到育人。育人第一,升学第二。不反对升学率,但升学必须在育人的基础上,二者不矛盾,但有个以谁为本的问题。二是回归到制度。教育是受体制、制度、政策、法律约束的,办教育都应该遵循,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违背。三是回归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主人,教育应该是有职业幸福感的事, 山东素质教育的回归之路,其目标指向何处呢?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山东省教育厅给出的山东推进素质教育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全面”和“三个还给”。即: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 张志勇解释说,“三个全面”主要指,政府层面要全面建设合格学校,这是政府的责任,谈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其基点是要把每所学校都办成符合国家办学标准的学校,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学校层面要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学校作为办学主体,必须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因为学生的基本素质首先体现在国家课程里。教师层面要全面培育合格学生。追求升学率决不能以牺牲部分后进学生为代价。关注每个孩子,不放弃每个孩子,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对“三个还给”,张志勇解释说,要控制学生的作息时间,除了国家规定和课程、课时所需要的时间之外,给孩子多留一点自由发展、自主活动的空间,特别是要把周末和节假日还给孩子;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山东孩子的身体素质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近视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改变学生知识与能力不协调的问题,强化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希望孩子有面对社会应对挑战的能力,有创造性地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没有规范的办学行为,没有良好的教育秩序,素质教育是无从谈起的。 关键词之三: 以“规范”为切入点 山东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部署中,把“全面规范办学行为”作为一项基本前提。为此,山东省教育厅出台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共计40条,涉及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下发至每所学校,传达至每位师生,并且把2008年作为“规范落实年”。齐涛说,“没有规范的办学行为,没有良好的教育秩序,素质教育是无从谈起的。” 从推进素质教育角度看,山东抓“规范”有五个方面重点,即规范课程,规范课时,规范作息时间,规范作业量,规范考试评价机制。 张志勇介绍说,规范课程,就是每所学校必须开全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全面开齐课程”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文化学科,即传统的九大学科;第二个层面是音乐、体育、美术;第三个层面是新的课程形态,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如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这些课程的开设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 规范课时,是指任何学校不得随意增删课时,要强调的是,课时要开够,但不能开过。现在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有些课时尤其是应试科目课时大大超过了国家的规定,这必然要挤掉其他学科的课时,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结构和课时就得不到保证。 规范作息时间,就是规定学生到校、在校、睡眠等时间,要保障孩子休息的权利,保障孩子健康的权利。把周末和节假日还给孩子,实际上是给孩子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一个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空间,决不能把教育搞成课内和课外一样,校内和校外一样。否则,学生的素质是不可能全面的,孩子的能力也不可能是健全的。 规范作业量,就是严格控制学生的书面作业,坚决减掉机械的无效作业,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第一是做“减法”,把学生的书面作业量控制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同时又要做“加法”,特别是把周末和节假日还给孩子之后,基于孩子发展需要和兴趣,引导孩子的课外教育和课外发展,要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的“加法”。 规范考试评价,使考试评价机制能够更好地适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包括中小学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等。中小学平常考试本来就是一种诊断性的考试,实行无分数评价,其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孩子的考试焦虑,回归诊断性的本来面目。因为考试焦虑,目前已成为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了。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就是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的考试相结合。强化综合素质评价,把学生发展标志性成果和档案的建立,作为大学、高中招生时参考的依据。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取代高中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录取新生依据,全面实行在评价基础上将招生指标的半数以上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政策,继续推行以多种方式录取新生的做法。当然这些需要有一个过程。 把抓“规范”作为首要任务,省教育厅提出,通过一年的努力使“规范”深入人心,得到有效落实,经过三五年的努力,实现全面“规范”。张志勇说,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宏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推进将“由外到内,由易到难”。现在只是以规范为切入点,规范到位,随后进行的是课堂教学、课程体系、评价机制以及高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山东省是一个高考录取的单元,全省高中各项行动“齐步走”,就可以让全省的孩子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一起进行衡量。在全省“一盘棋”的前提下,就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就有可能保证素质教育扎实地推进。 关键词之四: 以高中为突破口,全省“齐步走” “教育改革绕着高中走”,多年来这似乎成为了一条“戒律”:高中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高考是个无法逾越的坎。而山东此次改革坚持全省“齐步走”,首先突破高中教育,这不仅是一项战略决策,也显示了非凡的胆识。 管理上,山东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机制,市县主要抓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规范,省里监管高中办学规范。“因为山东省是一个高考录取的单元,全省高中各项行动‘齐步走’,就可以让全省的孩子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一起进行衡量。在全省‘一盘棋’的前提下,就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就有可能保证素质教育扎实地推进。”齐涛说,“高中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攻坚阶段,不从高中下手,素质教育是很难突破的。高中办学不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就不能起步,小学、初中就很难得到真正有效的规范。” 为此,省教育厅提出“齐步走”的方针,全省统一行动,步调一致,整体推进。比如全省高中统一寒暑假时间;全省所有高中双休日一律不组织上课,全面开放学校的教学资源如图书馆、体育馆和实验室,供学生组织活动使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省统一文理分科时间,从2008年入学的新生开始,全省“一刀切”,在高中第二年级末以前不得安排学生分科,如因过早分科造成学生不能通过学业水平考试不能毕业的,由学校负责,并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规范高中招生秩序,任何高中不得违规提前招生,不得到规定区域外招收学生,不超出学校合理规模招生;规范面向学生的各种培训、竞赛和考试,无论何种考试,全省高中都不得进行县与县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班与班之间的排队。 “高中素质教育必须和高考的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同步推进。这一点是坚定不移的。我们的素质教育,各项改革、各项措施,不可能也不能完全脱离了高考来做。全然不顾高考,把高考甩到一边去,分数考得越低越好,上名牌大学的学生越少越好,这个绝对不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初衷,更不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在处理推进素质教育和高考的关系时,齐涛显得格外理智和冷静,他说,“高中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不但不脱钩,还要运用好高考这个‘指挥棒’,来拉动、带动高中素质教育。比方高考报名社会化问题、高考信息保密问题、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进入录取程序和作为高考录取依据等等,都是推进高中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指挥棒’。” 为此,省教育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案中明确提出,倡导高考报名社会化,就是将高中正常教学行为和学生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区分开来,二者“脱钩”,使高中教育有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具体思路是,学生高考报名应类似目前社会考试报名方式,到所属社区报名处报名,或者在条件许可下利用网络报名,报名、考试、志愿、录取均与学校无关,考生信息采集不涉及具体高中,录取通知书直接寄送本人。 与此相配套的措施是,将考生信息作为隐私加以保密,严禁各地、各学校进行高考录取的排名竞争,严格保密各种考试信息,除招生考试机构之外,任何市县和学校不能统计、发布,并通过制度和处罚措施加以保障。 “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依据之一”是高考录取改革的另一项重要措施。省教育厅提出,将逐步实行此项措施,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质性地引入高考录取的环节,在录取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省属高校要成立由专 高中推进素质教育,其基点就是按照国家规定的高中新课程方案组织实施好教育教学工作,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关键词之五: 夯实课程执行力 “高考考什么,高中就教什么。”这是多年来高中教学的一个潜规则。从2008年秋季开学起,以落实高中课程执行力为关键点,省教育厅启动了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并以此为载体深入推进高中素质教育。 2004年秋季,山东作为全国首批四个试点省份之一率先实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2007年这项改革完成了一轮。3年的改革给山东的高中教育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新课程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初步形成了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制度和机制。但“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依然存在,按照新课程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高中没有得到落实,随意增删课程,增减课时,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状况仍然存在。 “判断高中课程改革是不是真正有效实施了,至少有几个指标。”张志勇说,“第一,课程是否开齐开全了,因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就是课程;第二,学生的负担是不是降下来了,因为推动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加强素质教育;第三,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不是得到了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不是得到了重视;第四,课程改革的相关保障制度是否建立了起来。依据上面这几个指标来评价山东的高中课程改革,我个人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高中课程改革在高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还没有确立起来。在学校改革这个层面上,校长们是不是真的把课程改革看得那么重要?是不是还有相当多的学校仅仅把课程改革看作是换换教材而已?是不是相当多的学校依然是‘我不管你怎么改,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我认为,这样的学校还不在少数。二是高中课程改革在面上还没有真正得到有效的实施,‘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保障课程改革的各种制度,包括课程制度、管理制度、教学制度、评价制度还没有得到普遍建立。四是从教育行政部门到教科研部门,从学校到教师,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针对高中课程开设的随意性和“考什么,教什么”现象的存在,在启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之前,为把课程落到实处,省教育厅专门出台了《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指导意见》,对高中课程设置进行“强制性”统一规定,各高中学校必须按照《意见》安排课程。据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关延平处长介绍,《意见》具有“纲领性”意义,是全省普通高中课程安排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对普通高中教学工作管理与评价的基础,是学分认定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 “高中教育是基础性和预备性并重,以基础性为主的一种教育模式。”齐涛说,“高中推进素质教育,其基点就是按照国家规定的高中新课程方案组织实施好教育教学工作。下一步高中素质教育的推进,就是怎么样落实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为此,省教育厅提出,要以新课程为载体,分步推进高中素质教育。加大第二轮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力度,全省统一了高中教学计划,暑期统一培训高中教师,并在2008年下半年随机对全省1/3的高中学校进行了新课程实施情况的抽查。 从2008年新生入学开始,高中新课程方案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实践之一:
强力推进,敢于“亮剑”
黄胜:“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政府主导,强力推进,敢于“亮剑”,是山东此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黄胜副省长在多次会议上神色凝重地强调:“排除一切阻力和干扰,坚持不懈,义无反顾地抓下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表明了省政府对此举鲜明且强硬的态度。
根据“路线图”,规范办学行为是山东省上半年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对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省教育厅将最基本、最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贯彻落实中最易出问题或偏差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出台了40条《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其中,重点是规范课程、规范课时、规范作息时间、规范作业量、规范考试评价机制。并强调,对违反“40条”的各种行为,将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学校通报批评、责令整改、撤销先进称号、取消评优资格等处罚,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虽然“规范”尚未触及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但能否将“40条”落到实处,从某种意义上讲,却是此役能否打响第一枪的关键,是素质教育能否推进下去的前提,更是表明态度、稳定军心、鼓舞士气的“第一仗”。
2008年的寒假,是“40条”出台后的第一个假期,也是与“40条”的第一次“短兵相接”。
回忆那次暗访,张志勇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上说:“我这一路先后看了十几所学校,我最高兴的是看到了我小时候可以看到的一个情境:封条。第一天的暗访中,尽管没有发现一所高中学校在假期中上课,这是我最高兴的时刻。但说实话,暗访中,我一直有些担心,担心今年省教育厅出台的必须让高三学生过一个祥和快乐寒假的决定能不能得到执行。6路小组看了几十所学校,只发现有4所学校有违规行为,对于违规上课的4所学校怎么处理?”
一石激起千层浪。2008年的寒假,全省各中小学校在“规范”中度过。这对山东的高中来说,却是不寻常。“多少年了,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放松过一个完整的假期。”
开弓没有回头箭,推进素质教育决不会半途而废!张志勇在博客中写道:“既然选择远方,只能风雨兼程!”省教育厅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电子邮箱,并将明察暗访作为随机性常态化工作机制,随时随地督察,对违规行为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以40条《规范》作为“高压线”,山东对顶风而上者坚决给予处罚。从2008年1月以来,接到群众来电来信20000余件次反映违规办学情况,根据举报线索,组织了100余次检查组,抽查暗访了4000余所中小学。“处罚每一位校长我们都感到很痛心。处罚,不是我们的本意,但为全省素质教育的大局,只能‘挥泪斩马谡’!”副省长黄胜说。
随着高考的临近,按照“路线图”,山东把高考分数隐私化作为一项为高中学校减压的措施,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能否把住高考信息管理关,是对政府强力推行素质教育公信力、执行力的又一次考验。
副省长黄胜在会上再次表明态度:2008年是山东素质教育年,省委、省政府对此态度坚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决定了就要坚持,我们认真坚持三五年,力求山东基础教育的现状有大的改观。黄胜坚定地说:“从今天起,再对学校进行办学行为检查时,除了教育部门参加外,还请纪检、监察部门参与,对发现的问题严肃处理,直至进行必要的人事调整,为了学生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必要时就要触动违规者的利益。”
一年时间内,山东有11所学校被撤销省级规范化学校称号,17所学校被通报批评,2所学校被暂停招生,3名校长被免职,22名校长、2名县教育局负责人受到行政处分。处置力度之大,在山东教育史上是空前的。
记者观察:由于传统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应试教育仍然处于强势地位,有些学校对实施素质教育持观望态度,有的甚至怀疑是一阵风,有些学校仍有打“擦边球”的现象,有的甚至阳奉阴违。他们认为,说一千,道一万,升学成绩还是第一位的。自己学校“规范”了,别的学校不“规范”,这样势必在“升学大战”中“吃亏”,升学率降下来无法向社会交待。这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心理,也是一种畸形的政绩观在作怪。
在素质教育推进的初始阶段,山东以高压态势,以行政处罚为手段,是完全必要的,也是一条有效的措施。从一年多来规范的结果看,规范办学已逐步成为山东中小学校长、老师、学生的共识,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顽疾需下猛药,这一良好的效果,不能不归功于“处罚”。
然而,对此问题至少应该引起两点思考:一、对不规范办学行为长期采取高压态势,终非治本之策,关键是优化教书育人环境,打掉笼罩在学校和校长头上的种种“金箍”,使其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二、教育行政部门如何管理高中校长。尤其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高中校长的任免权,高中校长该听谁的?高中校长违规办学如何处理?况且,目前由乡镇党委书记“提拔”当校长之风极为普遍,能否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实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这是保证校长素质,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一条重要措施。
此外,规范之后带来的诸多矛盾也急需应对,比如减负后孩子的空余时间多了,而学校、家庭和社会还准备不足,需要有效地指导孩子自我充实,自我发展等等。
实践之二:
“管住”高考信息给高中“松绑”
黄胜:“决不能像抓GDP一样抓教育。”
“管住”高考信息,这是山东为高中“减压”,遏制愈演愈烈“应试风”开出的“药方”之一。
按照以往惯例,高考结束后,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都会把学生分数下发给市地招办,各地、各学校对升学人数一目了然,依据升学率排名次、论奖惩,成为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并且奖惩砝码之重,越来越高,有的奖励出国游,有的发红包,有的甚至重奖小轿车。
山东一直是高考大省。近两年山东高考人数高居70多万,高考竞争依旧“残酷”。记者曾在山东各地高中调查发现,有些高中学校的高考“励志口号”极为偏激:“我不是贵族,但我可以做贵族的祖先。”“为了母亲能抬起头走路,拼了!”“社会上有四种人:人渣、人手、人才、人物。你想成为哪种人?”还有的教室内贴着这样的标语:“不吃苦莫进此门”“零抬头、无声音”等等。有的地方甚至提出“为了高考,一切都让路”“抓高考抓出血来”这样血淋淋的口号。
一位高中生在信中说:“我们每天早上不到5点起床读书,白天作业多得做不完,晚上10点下了晚自习后还要在被窝里打手电做作业,睡觉不到6小时。我们不想再打这场畸形‘战役’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种“苦”已超出了青少年身心承受程度。相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不足,已成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大大违背了教育规律。数字的背后,牺牲了多少孩子,丢掉了多少孩子,很少有人关注;有多少孩子陪读,多少孩子在道德、心理层面存在问题,很少有人关注。一切为了高考,为了分数,这一现象十分可怕。
有的
“往年,高考分数公布之前,总有几天紧张得睡不着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三班主任对记者说,因为地方要对学校排名,学校要对老师排名,然后再按分数对教师进行奖惩,老师压力特别大。
“应试教育是极端功利主义的产物。今天一些地方的教育已经极端功利化。管理者用下指标的办法管教育,看升学率,这个办法简单,但非常功利。按升学率排名来进行奖惩,是诱发应试之风的重要因素。强化高考信息管理,就是釜底抽薪,从源头杜绝各地、各学校之间排名的基础。”张志勇说。
“今年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很多学校不炒作高考状元,不挂横幅了。”淄博市一位
济南中学办公室主任董洪海还专门做了一项调查。他说,高考成绩公布后,他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了摸底,因为成绩公布方式的调整,多数学生压力较以往的毕业生减轻不少,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再担心被别人议论。
打破连接在高考分数背后的利益链条,显然并不容易。事实上,“管住”高考信息一纸禁令并没有遏制住某些地方和学校追求分数、排名的冲动,攀比升学率在某些“局部区域”仍然在暗中进行。
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无视禁令,仍然大搞高考成绩排名的事实,黄胜副省长严厉地指出,他们主要是为炫耀和谋取政绩,是一种不正确的政绩观在作怪,“决不能像抓GDP一样抓教育。”他说,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
应该说,山东强化高考信息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淡化分数、淡化升学人数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赞同。有人说,“不统计,不排队,局长高兴,校长高兴,老师也高兴。”“以分数为标尺来考核、评价一个地方、一所学校、一位老师的工作,其片面性不言自明。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品质、个性、特长绝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分数所能涵盖的。对一个地方、一所学校来说,出几个高分状元,绝不代表教育水平高;与之相比,转化了多少后进学生,开设了多少课程,是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才是更科学更重要的衡量教学成绩的指标。”“什么时候地方和学校不再热衷于按分数排名了,素质教育就真正落实了。”
山东省实验中学校长刘堃说:“高考成绩不搞排名,会对山东高中教育、学生成长产生重大意义,高中教师可以从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学校也敢于吸引特长生来学习,有利于各所高中形成百花齐放的教学特色。”
对中小学教师工作进行评价,既是一个宏大的教育主题,也是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对教师进行评价的一个新探索。新方案分为6个一级指标,包括职业道德、工作量、工作表现、专业发展、育人效果和合格率等,把教师是否全面履行育人职责、学生是否得到全面发展等,都纳入了评价视野,突出了对教师育人职责的考核,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比重大大降低,学生学业成绩合格率在教师评价时的权重降至20%以下。新方案同时规定,体罚学生造成恶劣影响、出现严重教学事故、从事有偿家教的被视为不合格教师。
一位从教多年的中学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对教师评价考核一直重教书轻育人,过分注重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教学成绩好的教师就是优秀教师,而育人不被重视,导致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记者观察:将高考分数“隐私化”作为破解应试教育难题的一项措施,在政府多次下发文件强制推行下,取得了良好效果。山东此举,是与高考改革同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尝试和创新,尽管需要不断完善,但极有研究价值。
同时,应该清醒看到,高考分数“隐私化”并非是彻底根治“应试风”秘笈,相关配套措施应及时跟进。从抓“教育GDP”的思维转变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绝非一日之功。要打破学校之间对高考升学率的恶性竞争,必须推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质量观,走出“唯分数考核”、升学率“一俊遮百丑”的教育误区,这是治理应试教育的关键。
对高中学校
实践之三:
打响课程保卫战
以课程为载体把素质教育做实
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素质教育首先体现在国家课程方案上。这是山东教育人的认识。
“高中不是高考辅导班,高考是高中教育的题外之意,是高中完整地实施完课程方案和完成了课程教学要求之后的一种现实需求。高中不可能回避高考问题,我们也从来不反对高中追求升学率,但现在高中办学‘一手硬、一手软’是极不正常的,升学指标硬,课程指标软,这是本末倒置,是违背育人规律的。‘升学率’并不是个坏东西,但‘君子爱才’,要‘取之有道’,在这里,‘道’是什么?就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律法规政策,就是国家课程方案,就是《规范》。”张志勇说。
张志勇说,与以往历次改革不同的是,这次高中课程改革真正是从课程层面切入的,而不是从教材切入的,它带给我们的是课程观的重大变化。为把课程落到实处,省教育厅专门出台了《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指导意见》,对高中课程设置进行“强制性”统一规定,各高中学校必须按照《意见》安排课程。
为什么要出台一个课程《意见》?张志勇解释说,一是目前国家课程方案在高中执行不到位,不要说音乐体育美术课程开不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不开,就是文化学科,也是学文的不学理,学理的不学文。二是国家课程方案与学校课程方案实施之间缺乏“桥梁”。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国家课程方案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管理,各地高中在课程方案的贯彻和落实方面,基本上各自为政,或者说,基本上是由校长说了算,主要围绕高考来开设,想开多少门课程就开多少门,想开多少课时就开多少课时。出台一个《意见》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有效管理课程提供一个切入点。
高考考什么,高中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高中就怎么教。这已成为相当一部分高中的教学常态,也是多年来高中教学的一个潜规则。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山东把夯实高中课程执行力,作为新一轮高中课改的重点。省教育厅强调,第一学年以必修课程为主,第二学年在继续进行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选修。“尊重和保障学生通过选择课程实现选择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权利,在保持行政班级不变的基础上实行走班教学。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为学生集体确定选修课程,不得强迫学生选择文、理或艺、体发展方向。从2008年入学的新生开始,在二年级末以前不得组织学生分科。”同时还要求,新授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准少于5个学期,高考复习时间安排不多于1个学期,艺术领域每周开设1学时,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一、高二年级每周3学时等等。省教育厅亲自给高中学校排出一张“课程表”,表明了对高中课程“强制执行”的决心。
“音体美课程、选修课程、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思想品德教育这五大课程,在以往高中教学中是薄弱环节,常被弃之不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将作为重点深化的课程领域,开全开足。”张志勇告诉记者,这些课程的执行力如何,是高中课程改革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指标。省教育厅提出,各市要对本市普通高中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建立电子档案。加强对学生选课、作业和作品展示、实践活动、标志性成果等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加快完善和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档案,相关信息将作为高校招生的依据。
10月初,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办公会专题研究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其目的是把评估作为一个抓手,推进课程的落实。同时摸清全省课改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分类指导,尤其是对农村高中的指导。
经过大半年准备,
记者观察:把高中课程改革作为素质教育推进的实质性环节,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载体,在全省高中统一部署,统一行动,以落实课程执行力为关键,这表明,山东从“规范”的外延层面已经逐步深入到内核的突破。
对高中课改进行一下反思,不难发现,很多高中对新课改理念持认同态度,但行动上却无动于衷,其根源在于“应试教育管用论”,如采取文理提前分科,考什么就教什么,弱化音、体、美课程,大量加班加点,频繁进行题海演练等极端做法,大有“明知故犯”的意味。有的学校甚至为应付随机督察,竟然设计两张课程表,一
此外,山东有近750所高中,东西部差异较大。某些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师资队伍薄弱,整体素质不高,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能力不强,面对各方面施加的升学压力,只好采取“时间加汗水”等“笨”办法,换取眼前分数和升学率。尤其是农村
素质教育的阻力还来自条件的差距,有些学校设施简陋,只能因陋就简进行教学。如何稳步推进,让最薄弱的高中动起来,改下去,有很多艰苦的基础性工作要做。因此,省教育厅提出的规范、改革、发展并举推进素质教育的方略是很有针对性的,尤其是出台“合格学校标准”,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前提。
实践之四:
释放十万高中教师的生命激情
政府“搭台”,校长
在素质教育推进伊始,山东省教育厅就把“人”的因素充分考虑进去了,并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组织实施。厅长齐涛说,素质教育的主角是校长和教师,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基本责任就是“搭台”,而能否唱好戏,能不能演出一幕幕精彩的活剧,关键看校长和教师。
2008年寒假后开学的第一个周,全省普通高中校长素质教育专题培训开班了。
有校长说,平时脑子里只装着“高考”两个字,对高中的教育定位和功能的思考真是不多。素质教育我们举双手赞成,但总是心存顾虑,工作起来缩手缩脚。经过这样两次培训,我们对全省一步棋推进素质教育有了新的理解,也充满了信心。
有这样一组数据值得铭记:
●培训学科最全:培训覆盖高中新课程15个学科。
●集中时间最长:专家与平台同步,无间断高效高速运转26个日日夜夜。
●参与人数最多:10.7万高中教师不分层次全部参加。
●专家力量最强:国家和省课程专家云集,学科课程团队人数达几百人。
●在线访问最大:26天远程培训平台访问量过亿,每天访问量达500万。
●发表文章最多:每天发文逾万篇。
●交流发帖最热烈:每天发帖数10万以上。
从
借助网络平台,学员通过观看视频课程,与专家、同行进行在线交流,提交各种作业,交流各种成果,获取专家推荐的大量专业资源和评价。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此次远程研修,不仅仅是新课程的资源学习,更是贴近教师、指向上一轮课改4年实践的问题研究;不仅仅要指向和解决教学问题,而且要改变学习者自身;不仅仅要改变学习者个体,还要通过培训后对校本教研的支持,为学校创建学习型组织。
泉城济南,七月如火。远程培训开课了,第一位主讲人是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他说:“高中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高中是不是高考强化班、辅导班?高中学校的功能定位对高中教师的要求是什么?”齐涛的发问,深深打动了学员的心。
在线研讨时,有学员问山东省的素质教育能走多远,张志勇在线回答道:“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意志、法律要求、现实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我们的素质教育必然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我们走向素质教育的道路,尽管不会一帆风顺,尽管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波折,但我可以告诉您:我们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脚步不会停下,我们会努力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全国课程专家、西南大学
为了确保远程研修的优质课程资源,省教育厅在组建了实力雄厚的技术团队同时,还精心挑选组建了由15个学科132位国家级专家和省内专家组成的课程专家团队和2193人的指导教师团队,既有高层专家的理念引领,又有一线优秀教师的经验指导,为的是解决课程理念“顶天立地”的问题。截止到
将才智凝结在网络中,将心血灌注在沃土里,让素质教育在山东大地上结出最美的花朵!这是课程团队专家们的激情感言。“学员的问题还没有解答,我哪有时间休息?”“工作简报还没有定稿,吃饭怎能香?”……
有学员算过这样的账:“就拿济南高中政治一个班来说,有95名学员,共交作业915篇、文章316篇,每篇按1500字计算,近180万的文字批阅量,常人是难以承受的,但你们承受住了。除批改作业之外,你们还要写文章、办简报、和学员在线交流,你们太辛苦了,你们的工作热情让我们感动!”
“很多学员最初对远程研修不理解,有担心,抱怀疑,但渐渐地喜欢上了研修,渐渐地变得离不开研修了。”夜深了,你家的灯还亮着,他家的灯也亮着,一盏,两盏……
即墨市北中学
项目研修执行主任蒋敦杰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是一次具有强大感染力和推动力的新课程文化传播,既为山东高中新课程培训和指导雪中送炭,也为我国教师教育途径和模式创新锦上添花;这是一次感动和震撼十万教师的心灵对话,既为教师工作注入信念,也将教师追求职业生活崇高和美好的激情点燃;这是一次指向问题、反思实践、改变学习的课改集体总结,既促进新课程理念走向行动,也促进教师走向对话、实现自我超越……
记者观察:对高中校长实施全员培训,对高中教师实施全员培训,“两个全员”培训的构想,“触及”如此大规模素质教育推进的主体,尤其是让农村教师和城里教师享受同样的培训资源,这是山东教育史上不曾有过的。
带着执著和依恋,带着对心中精神家园的追求,一路搜寻,一路思索,网络平台上跨越时空的链接,10万教师的热血在沸腾,10万教师的激情在燃烧,何曾有过这样的动人画卷呵!可以说,这是一次点燃教师生命激情的智慧之旅;是一次凭借网络平台全员教师大培训的创新,是山东素质教育主体的一次集体“加油”和亮相。当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被唤醒,当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之时,素质教育的春天还会远吗?
山东教育杂志2009年1、2期合刊 □ 本刊记者 宋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