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去将近一年,我省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实践赢得越来越多的理解支持。但是,应试教育的坚冰要真正打破,仍有漫长的路要走。对中考和高考进行改革,创新教育评价机制,成为推进素质教育攻坚克难的关键
山东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尝试,启动于2008年春寒料峭时。从拼分数转向全面育人,在执行力度上前所未有,在教育观念上带来了巨大冲击。此番动作能否撼动应试教育的“坚冰”?在叫好、疑虑并陈之中,更多的人充满期待。
把时间健康能力还给学生
康德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这是教育的最终功能。对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举措,有媒体誉之为“改革”“革命”。许多人虽然满怀热望,但同时也担心,能否走出“素质教育说起来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起来扎扎实实”的怪圈。尤其对于适应了应试教育模式的局长、校长以至教师,一时觉得“失去抓手”者有之,“感觉迷茫”者有之。
在2008年春节后的全省高中校长专题培训会上,省教育厅厅长齐涛指出:“山东这次推进素质教育,不是改革,不是新政,更不是革命。我们只是试图让山东的教育回归到国家的教育方针上来,回归到教育的基本规律上来,回归到国家的课程方案和办学要求上来,按照教育规律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其实,从省政府到教育厅层面,此次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坚定而明确,可以概括为“三个全面”和“三个还给”。即: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可以看出,“规范、改革、发展”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高中阶段向来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在此番推进素质教育行动中,我省从抓规范办学入手,把高中作为一个突破口。
这种“规范”有五个重点,即规范课程,规范课时,规范作息时间,规范作业量,规范考试评价机制。“音体美课程、选修课程、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思想品德教育这五大课程,在以往高中教学中是薄弱环节,常被弃之不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将作为重点深化的课程领域,开全开足。”张志勇说,这些课程的执行力如何,是高中课程改革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指标。
“从 2004年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成为省实验中学的品牌。”省实验中学校长刘堃介绍,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三部分,有游学天下、青年志愿者公益活动、齐鲁文化大讲堂等课程,设置了 23个必修学分。同时还通过社会参与,开设了四大类型30多门选修课。
200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生将会发现,二年级末以前不会安排文理分科,到 2011年,我省高中完全实行选课制、走班制和学分制管理。张志勇说,以后,高中教育不能再靠升学率“一俊遮百丑”,要引导学校从拼分数向拼育人转变,有全面而多元的价值追求。
“升学指挥棒”威力仍大
时间过去将近一年,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实践赢得越来越多的理解支持。但是,应试教育的坚冰要真正打破,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可见,“升学指挥棒”仍然“威力”巨大。对中考和高考进行改革,创新教育评价机制,成为推进素质教育攻坚克难的关键。
从 2008年秋季开学起,初一学生实行学业考试, 2010年启动新的高中招生制度,即以初中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将普通高中特别是优质高中招生指标的半数以上分配到初中学校,同时推行多种方式录取新生。 2008年,在国家逐步推进高考改革的同时,我省开始在高校招生中参考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推行“高考信息隐私化”和“高考报名社会化”,2009年将继续在高考命题、招生录取等方面,采取进一步的改革。
张志勇介绍,新的教育评价机制有五方面内容,即:推广中小学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机制;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改革学校评价制度,标准就是“三个全面”和“三个还给”,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仰望星空,使人眼界高远;脚踏实地,更知使命重大。”推进素质教育,更多的是需要坚持不懈的勇气和脚踏实地的韧劲!
一年以来,省教育厅从接到的2万余件次反映违规办学情况的群众举报中,随机督查学校2000余所。其中,17所学校被通报批评,12所违规学校被撤销省级规范化学校称号,2所学校被暂停招生资格, 40名校长、 2名县教育局长受到行政处分,3名校长被免职。处置力度之大,在山东教育史上也是空前的!
对这项工作,分管副省长黄胜指出,“要排除一切阻力和干扰,坚持不懈,义无反顾地抓下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必要的时候“挥泪斩马谡”,直至“坚决进行人事调整”。“ 我们决不能像抓 GDP 一样抓教育。”他动情地说,“以前我从未以这种口气说话,但治顽疾必用重典,目的只有一个: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
信息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