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友文 刘华蓉 宋全政
春节未远,年味尚浓,但是山东省教育厅针对部分学校提前开学、变相补课等违规办学行为的教育罚单没有因此推迟:给予10所学校全省通报批评处罚,其中4所学校被亮黄牌,一所学校被撤销“省级规范化学校”称号。而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像这种以“处分”为代表的“动真格的”震动齐鲁大地:11所学校被撤销“省级规范化学校”称号,17所学校被通报批评,2所学校被责令暂停招生,30多名校长、副校长被处分,2名县教育局负责人受到行政处分……这样一长串罚单,在山东乃至全国教育史上极为罕见。
所有的处罚都源于一场被外界誉为素质教育“新政”的变革,当地一直都认为这只是为了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原点。这场变革开始于去年年初在潍坊召开的素质教育大会,在会上,山东省政府宣布:在全省推进素质教育。山东省副省长黄胜则用这样一句话表达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转眼间已是一年,今年年初,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专门来到山东调研素质教育,经过深入调研,她对山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她指出,山东省政府主导,政府保障,以全省为单位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以省为单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可行的,山东的探索为在更大范围内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增强了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坚定信心。
去年6月24日,是山东省高考分数公布的日子。
“经查,今年秋季开学以来,武城二中仍然统一组织晚自习,把晚自习时间划分到具体学科,其中每晚19:20至19:40全校各年级统一进行英语听力训练。此外,该校部分班级继续在教室张贴公布考试成绩。经研究决定,撤销武城二中‘省级规范化学校’称号。”这是山东省教育厅去年开出的又一张罚单。
每一张罚单背后都有着一群人的身影,他们都是山东省素质教育随机督察小组成员,正是这一路路督察小组让山东的每一所学校都深切地感受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力。督察小组成员大多来自省教育厅,在督察当中,检查组秉承“三不”原则,到各市各校进行检查,采取不打招呼、不用当地同志陪同、不接受地方接待食宿安排的方式,一旦查出有违规办学行为,即对学校进行严厉处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在接近一年的时间里,山东省教育厅组织了100余个检查组,暗访了4000余所中小学。很多时候,检查组成员一下班就搭上了去往基层学校检查的汽车。
密集督察的主要目的在于正本清源,把双休日、节假日还给孩子,督促开足开全课程。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介绍,这是山东推进素质教育的第一步,靠行政执法强力规范办学行为,营造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空间。督察带来很大的震动,地方教育部门也坐不住了,最近,潍坊市教育局专门拿出50万元,组建专门的市级督察队伍,目标只有一个,督促每一所学校必须按照省里的规范执行,不能让省里查到有违规办学行为。
在对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山东省对最基本、最能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贯彻落实中最容易出问题或偏差的地方进一步明确,出台了包括40条内容的《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其中,重点是规范课程、课时、作息时间、作业量和考试评价机制,并强调,违反“40条”的,将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学校通报批评、责令整改、撤销先进称号、取消评优资格等处罚,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当然,在山东各地刮起的“旋风”只是山东推进素质教育的第一步。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说,山东希望在推进素质教育当中达成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还给”、“三个全面”,即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而最终目的,是要使山东的教育真正回到国家教育方针上来,回归到教育的基本规律上来,回归到国家的课程方案和办学要求上来,按教育规律做好教育应该做的事情。
山东一直是高考大省,近两年高考人数达70多万,竞争激烈。其激烈程度从一些高中流行的励志口号上可见一斑:“我不是贵族,但我可以做贵族的祖先。”“为了母亲能抬起头走路,拼了!”有的教室贴着“不吃苦莫进此门”、“零抬头、无声音”等标语。有的地方甚至提出“为了高考,一切让路”、“抓高考抓出血来”等口号。
曾几何时,这样的“名言警句”写在教室里,印刷在条幅上,挂在校长、老师的嘴边。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中学被学生们称为“监狱”不足为怪:这些学校一个月只休息半天,其他时间一律不让学生出校门。
对这些学校几乎不近人情的管理方式,一位教育人士颇感“佩服”,因为即使是让家长感到无奈的调皮孩子,这些学校都能管住,在这里吃饭时间往往被限定在10分钟之内。
但是这种苦学猛干带来的严重后果,许多教育人士其实心知肚明。回首过去,曾做过高中校长的枣庄市教育局局长张磊不无感慨也不无遗憾。“可以说我曾经是追求升学的功臣,在枣庄三中时每年本科上线人数都能增加100人,但是我很清楚成绩主要是靠加班加点换来的,我们这么拼命,1000名学生最终有500名学生考走了,而剩下的500人留在枣庄、建设家乡,这些人恰恰是应试教育体制下不被重视、甚至忽视的,我们这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张磊说,作为一校之长,他明白学生要全面发展,但是多年来深陷应试的泥淖中难以自拔,没有办法,兄弟学校、兄弟地市都在加班加点,只有想方设法比拼下去。
“应试教育高烧不退,我们其实很着急。2003年到2007年我们对济南市中小学生的体质监测当中发现,5年时间平均肺活量竟然下降了20%!”济南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春光说,为了成绩,为了升学率,我们付出了多少孩子本应该健康成长的代价,有多少学生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这些着实令人反思。更不用说在这种机制下,教师被异化成流水线上的工人,谁优秀谁不优秀只看学生的成绩,这样的教育早已脱离育人的本意,如何能持久下去?
“孩子们苦得没道理没价值。”张志勇说,学生这种“苦学”没有道理,因为已经超出了青少年身心所能承受的范围;其次也没有价值,因为这种“苦学”很难造就出大批有创造性的人才,相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却被扼杀,这样做既不符合国家利益,也不符合教育宗旨。
对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时机,山东省经过认真分析,认为条件基本具备。近年来随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基本打造起广大学生多元成才的“立交桥”,总的来说升学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直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推进素质教育是顺应教育发展大趋势之举,当然也顺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为此,山东用了一年时间进行调研,2008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教育的素质教育年。
去年6月24日,山东高考分数公布。与往年不同的是,本年度的查分方式发生了改变,查分要在输入14位准考证号后,再输入身份证号等验证码才能进入查询系统。早在分数公布前,山东就发布禁令,高考分数作为学生个人“隐私”,只向学生本人和招录机构提供,其他机构和个人不能查询学生的高考分数,不能以分数进行排名,禁止各地表彰奖励高考升学率高的学校。山东此举意在剑指让人难以承受的日渐激烈的升学比拼。
说起为之奋斗多年的高中教育,莱芜市十七中校长王凤军满是无奈:“高中离出口最近,但是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最远,一直都是应试教育的灾区。”张志勇说,应试教育使太多的学生失去个性,泯灭了灵性,分数的背后是惨重的代价。而从国际来看,许多国家都把高中教育看作国家实施人才战略的核心阶段,他们的高中教育是富有特色、多元的,可我们却把不同素质、禀赋的学生,用一个模式培养,无论如何也承担不起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重任。
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从问题最复杂、应试倾向最严重的高中入手不可!这是教育厅在全省各地先后同500多人进行座谈后得出的结论。“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市教育局的局长同意在他们那里试点,都说要抓全省统一抓,我们坚决执行,但是让我们先做坚决不做。为什么,这涉及到各市高考升学率的问题,都怕自己先行一步在高考中吃亏。”齐涛说。
如果高中教育办学不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就不能起步,小学、初中也就很难做到真正有效的规范。山东省教育厅经过仔细分析后认为,山东在作为一个高考录取单元的情况下,让全省高中各项行动“齐步走”已经有了基本条件。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全省一盘棋,统一行动,而且必须从最难的高中突破!
就这样,高中成为山东融解应试教育这块“坚冰”的突破点。去年2月3日,山东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后开出第一批“罚单”:对于违规上课的4所学校进行通报批评,当地政府对4名校长给予了行政警告处分。整个寒假,以往加班补课之风被刹住,绝大多数师生过了一个多年罕见的完整假期。雷厉风行的规范办学行为,让学校在应试教育轨道上第一次踩下了减速阀。
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全力以赴地抓好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山东省教育厅的谋划中,规范办学行为是第一步,但素质教育更要体现在国家课程方案里面。如果连课程都开不齐,还搞什么素质教育?当地把夯实高中课程执行力,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
在山东,从去年进入高中就读的学生告别了以往考什么就重点学什么的历史,省教育厅规定,所有高中在高二结束前不得组织文理分科,高三上学期也必须用来讲授新课,只准最后一个学期复习备考。在课程安排上,当地强调,高中课程第一学年以必修课程为主,第二学年在继续进行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选修,必须尊重和保障学生通过选择课程实现选择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权利。
如今,山东正在组织新一轮省市级规范化学校申报和评审工作,同时,对五年以上的省级规范化学校进行复审。为了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当地在课程实施水平的评估中,确定了课程改革的“一票否决”制度,要求相关学校必须启动课程改革项目,逐步深化和完善课程改革,否则不能被授予省市级规范化学校称号。
“规范办学行为后,学校每年降低补课费支出近200万元。”枣庄三中副校长张裕防说,之前一到放假,学校都要费心费力把学生留下补课,学生不满意,老师也不满意。“给学生补课不允许收费,所有经费全部由学校来贴,现在这一项都省了。”张校长说,转了十几年的“轮子”没想到一下子真的停下来了。
正因为如此,枣庄三中的孙晓莹老师感觉去年的暑假是10多年来过得最惬意的一个。“这个暑假读了不少书,有教育名家的著作,也有文学作品集,好多年没有这么尽情阅读了。”孙老师说,之前多年的暑假都可以用疲于奔命来形容,“大部分时间要组织补课,早晨6点起床,晚上10点才能休息,一点都停不下来。”
但是,素质教育“新政”给她带来的变化远不止这些。现在学校不能再进行年级甚至全市的成绩排名了,她终于可以毫无顾虑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了。现在,她经常让学生走上讲台来讲课、允许学生展开更开放的讨论。“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在应试比拼的情况下,我得抓紧时间讲知识,做好填鸭式教学的教书匠,现在这种做老师的感觉很好。”孙老师说。
“新政”的背后是1000万学生,上百万老师,素质教育带来的冲击遍及齐鲁大地。曾经在凤城高中做校长8年升学抓得很好,为此体重降了25公斤的王凤军说,学校对于全省推进素质教育非常欢迎,现在学校积极应对发展新契机,深化课程改革,把能力还给学生。去年,学校一口气开出了5门选修课。此前山东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一轮,但是学校选修课愣是没有动静。“我们从体育走班制开始到现在的单科走班,春节以后应有的选修课都要开起来。”王凤军说,“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配齐了师资、开足了课时。”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同学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或者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向,不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使同学们以更加高昂的热情积极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素质。”对于学校语文选修课和走班制的实施,莱芜17中的一位学生这样写下自己的感受。
作为学生家长,同时是和教育沾边的人,枣庄市市中区交警大队副队长王泽军更有感触。“2008年市中区涉及学生的交通事件只发生了2起,而2007年是12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交通安全教育真正进了校园。”王泽军说,之前学校对于这项工作基本不重视,我们要进学校宣讲很多时候都会被学校以各种理由搪塞回来。去年15中就来了七八次,并且在全区成功举行了交通安全知识竞赛。
“以前感觉孩子很紧张,周六周日都加课,改革以后孩子的时间明显宽松了,精神面貌非常好。”对于改革带来的改变,枣庄15中的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孩子的近视度数竟然比以前下降了。“现在孩子都是先预习,然后利用好课堂的时间,平常终于有时间去图书馆里看书、打篮球或者看电影了,我希望孩子上大学,但是坚决反对把孩子的身体搞垮了,搞得病病殃殃的。”他说。
如今,在枣庄15中,学校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搞得有声有色。按照素质教育理念,学校要求每个班级都要组成学习小组,按照1号2号优秀、3号4号中等、5号6号后进生来均衡搭配。校长张立栋说,学校小组不单单是把6个人的成绩绑在一块儿,包括品德、行为、身体、心理、综合实践等内容都是一起考核。同时,学校改变了对教师评价办法,淡化全员的量化比重,强化个体量化的比重。“现在学校对同一年级不同班级测评,采用在各班级小组抽检的方式,譬如每个班级都是抽小组的2号和5号,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学生发展状况的好坏都会影响到老师的评价。”张立栋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不转变观念,还是一味只顾好学生,显然不灵了。
正是因为下大力气改变过去注重成绩、注重优秀率的做法,如今的枣庄15中的校园变了。张立栋说,很明显一点就是课堂上发言的、被提问的不再是那几个有限的孩子,越来越多的孩子争相发言,很多原本在学校发展状况不佳的学生脸上的笑容增加了。
在回顾改革开放30年历程的时候,人们最常提及的当属“解放思想”,教育界要解放思想,首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应试教育畸形追求考试成绩和分数导致人的异化,实在有违教育规律。素质教育带来人的全面发展,寻找素质教育的路,其实就是寻找回归教育本身、尊重教育规律的路。这一点,正是山东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中所坚持的。
从全国范围来看,推进素质教育在认识上少有分歧,但在行动上却参差不齐,一些地方和个人,思想上认同素质教育,行为上搞的却是应试教育,口头高喊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下大力气抓的却依然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毋庸讳言,外部环境,包括社会观念、上级部门的评价机制乃至现在的选拔考试办法和考试内容,都存在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地方,但是,如果要等外部环境完全具备之后再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现将遥遥无期。在这一点上,山东在全省强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勇气非常难得。
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下寻找到推进素质教育的路,这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命题。面对不少曾经广受赞扬的区域或学校素质教育典型“夭折”的现实,我们一方面希望山东能够克服困难,把发生在2008年的这场最震动齐鲁大地的教育“新政”坚持下去;另一方面,基于目前高考命题、录取均以省为单位实施带来的省级调控能力强大的现实,基于山东全省上下已经出现的对推进素质教育不同程度的配合和支持,人们也对山东教育“新政”的成功增添了不少信心。
素质教育的推进,直接关系到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发展。没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没有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只能是一句空话。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对山东的探索寄予更高的期待,希望它不仅仅能够开创山东省内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也能提供一个以省推进素质教育的范例,给全国其他省份深刻的启发和切实的借鉴。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