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大省退烧
6月9日,2009年度全国统一高考结束了。
以往,高考结束后,各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都会把学生分数下发给各地招办,各地、各校就会依据升学率排名次、论奖惩,这是一种潜规则。
以往,高考也是媒体炒作的重点。
但是自去年开始,山东变了。很多学校不炒作重点大学升学率,不挂横幅了。媒体也不炒作高考状元了。师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对于高考,给予了理性注视。
这一切都源于2008年的改革:山东省将高考考生成绩等信息视为考生个人隐私,淡化分数、淡化升学人数等。
高考渐趋理性与平静,山东10万高中教师和百万高中生,从追求升学率的桎梏中释放出来。
山东 为百万师生松绑
本刊特约记者 王友文 宋全政
“放假不只是让孩子休息,也是给他们一个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时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
“我不是贵族,但我可以做贵族的祖先。”“为了母亲能抬起头走路,拼了!”“不吃苦莫进此门”、“零抬头、无声音”,几年前,这是广泛流传于山东全省各中学的高考励志口号。一直以来,山东是全国的高考大省,题目难度大录取分数高,高考竞争异常激烈。
然而,今年,作为威海某高中高三语文教师,孙晓慧老师很平静:“往年的六七月份,真是很上火,学生参加高考,一考定终生;作为教师,涉及到班级排名、奖金、职称等。去年开始,高考成绩成为学生的隐私,学校不得对班级依据高考成绩排名。我感到从来没有过的轻松,不用再为班级之间的排名而着急上火了。”
高考成绩作为学生的隐私,这是去年山东省推出的素质教育系列改革中的一环节。
2008年以来,山东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铁腕手段”规范办学行为,深化课程改革,加强高考信息管理。在全国率先破解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谜团。
“孩子苦得没道理”
“我家离学校很近,可上初二的孩子每天早上6点钟就得起床,往往是叫几遍才能叫醒,头天晚上写作业一般都得熬到11点多。”山东省某中学学生家长刘丽忧虑地说,“而我同事的孩子在上高中,住校,一个月回家休息一天,每个晚上都要上课、考试,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这样既影响学生身体发育,还容易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作为全国的高考大省,山东抓高考都能抓出“血”来。
回首过去,曾做过高中校长的枣庄市教育局局长张磊不无感慨:“可以说我曾经是追求升学的功臣,在枣庄三中时每年本科上线人数都能增加100人,但是我很清楚成绩主要是靠加班加点换来的,我们这么拼命,1000名学生最终有500名学生考走了,而剩下的500人留在枣庄、建设家乡,这些人恰恰是应试教育体制下不被重视,甚至忽视的,我们这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
“应试教育高烧不退,我们很着急。2003年到2007年我们对济南市中小学生体质监测发现,5年时间平均肺活量竟然下降了20%!”济南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春光说,为了升学率,我们付出了孩子健康成长的代价,教师被异化成流水线上的工人,这样的教育早已脱离育人的本意。
“孩子们苦得没道理没价值。”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学生这种“苦学”已经超出了青少年身心所能承受的范围,这种“苦学”使孩子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被扼杀了。
“改革的代价再大也没有耽误一代人成长的代价大。”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说。
经过2007年一年的调研,2008年1月16日—17日,山东省政府在潍坊召开了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推开。
禁止补课
2008年的寒假,是青岛某高中历史教师李老师从教20多年来休的第一个完整假期。而对于他的学生小彭来说,也是升入高中以来休的第一个完整假期。
假期里,李老师除了参加全省教师业务大培训之外,剩余的时间,就是读书了。“这个假期太惬意了,我从省城培训回来,买回来一大堆教育和史学方面的书籍,一个假期里,翻了十多本书。我得充电了,否则连学生的知识面也不如了,经常会被学生的一些刁钻问题问倒。”
小彭的假期更是丰富多彩,除了写作业,就是玩。“老爸带我去哈尔滨滑雪了。”回忆这个精彩的经历,小彭现在还留有回味。
当年寒假前夕,山东省教育厅向全省中小学规定,小学、初中、高一、高二的学生在正月十五之前不准上课,高三学生正月初十前不能上课。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学后,所有中小学的作息时间,必须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执行。这是山东省启动素质教育改革的敲门砖:把双休日、节假日还给孩子。
一年多来,小彭的周六过得有滋有味:“周六上午,学校会有很多报告会,因为去年8月份奥运会的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所以,上半年,学校组织了好多关于奥运知识、礼仪知识的讲座。”
作为寄宿制学校,双休日期间,小彭所在学校的图书馆、自习室等公共资源继续向学生开放,从学校、班级到社团,都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参加,比如,组织篮球赛、演讲赛,参加校外环保公益活动等。
“许多学校和家长担心,自己的学校执行了新政策,别的学校不执行,怎么办?因此,我们要求全省17个地市统一行动,并加强监督监管,强化随访督导。”张志勇说。去年2月3日,山东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后开出第一批“罚单”:对于违规上课的4所学校进行通报批评,当地政府对4名校长给予了行政警告处分。
张志勇说:“放假不只是让孩子休息,也是给他们一个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时间。”他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
“学会了自主学习”
枣庄十五中的一节语文教学课堂,教室里摆放着许多小白板。一位中年女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沁园春·雪》,在同学们大声朗读后,教师请各小组展示预习成果。
霎时间,教室里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六个同学围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一块小白板,其中一个同学代笔写,其他同学七嘴八舌述说着。每块小白板上赫然写着:预习展示。
各个小组展示完毕,教师进行了补充总结。随后,学生们开始了非常激烈的讨论交流,小白板的另一用途又开始了,问题一、问题二出现在小白板上。六人一组时而讨论,时而在写,课堂气氛很热烈。
最后,每个小组都推荐一名代表到讲台上阐述他们的观点。第六小组的代表小陈同学对记者说:“这样的课堂形式,让我们学会了自主地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前呢,就是坐在座位上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满堂灌。”
枣庄十五中校长张立栋说,过去那种低效甚至是无效课堂大约占到三分之一,课堂死水一潭,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去年我们推出“五环节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预习展示、感悟导入、合作探究、巩固训练、测试评价,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可行的。
尤其是现在学校不准再进行年级甚至全市的成绩排名了,老师们可以毫无顾虑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了。现在,枣庄十五中,经常出现学生走上讲台来讲课的现象。“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在应试比拼的情况下,我得抓紧时间讲知识,做好填鸭式教学的教书匠,现在这种做老师的感觉很好。”历史教师孙老师说。
“枣庄十五中的课堂改革与探索,只是山东素质教育推进中的一个缩影。规范办学行为之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必然进程。”张立栋校长说。
“好像提前上大学了”
高中阶段取消文理分科,实行“走班制”教学是山东省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山东省教育厅计划,到2011年,全省普通高中完全取消文理分科,实行选课制、走班制和学分制管理。
5月19日上午10点,下课铃响了,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中部高一男生小林,和其他同学一样,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往别的教室赶去。小林告诉记者:“我们现在要去上的是选修课——城市环境问题。(上选修课)知识面丰富了,视界开阔了,好像提前上大学了。”
去年9月份开始,作为试点,济南外国语学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实行走班制教学,必修课选授课教师、选修课选学习课程,每名学生都有由班主任管理的“行政班”,同时还有上课时的“教学班”。
记者随着小林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高一·五班的教室。
开始上课了,讲的是城市环境问题和城市规划,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曲线,让同学们分析哪条是地表径流流过交通用地的,哪条是流过农业用地的。
提起“走班制”,高二年级的小刘同学说:“现在上课感觉心情比较愉悦。选的是自己喜欢的老师,上课会更专心用功。以前教我化学的老师是个公认的好老师,但是我老听不懂。现在我选的这个老师课讲得很清晰,批改作业很细致。跟着现在的老师,我觉得更有信心把弱科赶上去。”
老师怎么看待走班教学?生物教师赵老师工作才两年,但在同一教学单元 4个班210多名学生中,竟然有105人愿意选她的课。她告诉记者,走班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么多学生选择我,是对我的认可,今后备课、批改作业会更加努力。”
大部分教师达成共识的是,高中是从小学初中的纯管理向大学的学生自主管理过渡的一个阶段,走班制从长远来看是有利的。
张志勇介绍说:“2004年,山东省成为高中新课改的四个试点省份之一,与以往不同,这次高中新课改,不是从教材切入,而是从课程切入。为把课程落到实处,山东省要求逐步废止文理分科,实行走班教学,最终破除‘高考考什么,高中就教什么’的怪圈。比如,音体美、选修课、技术课、综合活动、思想品德教育这5大课程,在以往被一些学校放弃,但在新一轮课改中,都将保证开全开足。”
课程改了,高考怎么改?2007年是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山东省在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上推行“3+X+1”的自主命题模式,“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三科,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X ”即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1”即基本能力,其中,必做题主要涉及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四个学习领域的必修内容;选做题分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部分,内容分别涉及两个领域的必修内容。
基本能力测试是山东省新课程高考的创新之举,是山东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而在普通高考中首次增设的考试科目。在高考中进行基本能力测试,在全国也是第一次。
分数是你的隐私
一直以来,分数是政府考核学校、学校考核老师、老师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尺。许多地方甚至把升学指标分解到学校,升学率上不去,罢免校长职务。高考分数高了,地方政府脸上有光;学校社会声誉高,生源多,当然收入多,老师待遇也跟着提高。
回顾去年出台的高考分数保密的新招,山东省淄博市某高中王老师记忆犹新:“去年高考前夕,省教育厅三番五次下通知说,高考成绩成为学生的隐私,不准炒作高考状元,不准悬挂本科上线人数全市第几之类的大红横幅。”
王老师对记者说,高考成绩作为学生的隐私,其实,早在学生高考报名的环节就设计好了。现在有的地区已经开始了高考报名社会化,学生到区县招生部门自行报名,以“社会人”身份编排相关信息,模糊其高中毕业学校名称。学校不掌握考生的任何信息,将高中正常教学行为和学生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区分开来,减轻学校的升学压力。
“作为老师,我感到从来没有过的轻松,不用再为班级之间的排名而着急上火了。”王老师说。
去年6月24日,山东高考分数公布。学生的查分方式发生了改变,查分要在输入14位准考证号后,再输入身份证号等验证码才能进入查询系统。王老师所在的学校,很平静地度过了六七月份,老师们更大的心思,是在下学期如何更好地开好自己的选修课以及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
张志勇表示:“推动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得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去年6月以来,因为公布高考分数、按分数对班级进行排名等原因,山东有11所学校被撤销省级规范校称号,17所学校被通报批评,2所学校暂停招生,3名校长被免职,22名校长、2名县教育局负责人受到行政处分。
释放10万高中教师的生命激情
2008年7月12日,对山东10万名高中教师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山东省的高中教师全员“大培训”正式启动。来自全省17个市的106719名高中教师和2193名指导教师、132名课程专家一起,开始山东历史上首次也是全国最大规模高中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第一位主讲人是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他说:“高中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高中是不是高考强化班、辅导班?高中学校的功能定位对高中教师的要求是什么?”齐涛的发问,深深打动了学员的心。泰山中学校长周军说:“原本安排了不少工作,想参加完开班仪式就去处理,可是一坐下,就被报告深深地打动了。”
在线研讨时,有学员问山东省的素质教育能走多远,张志勇回答道:“……我们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脚步不会停下,我们会努力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为了确保远程研修的优质课程资源,省教育厅精心挑选组建了由15个学科132位国家级专家和省内专家组成的课程专家团队,为全省教师在线解答疑难。
从2008年7月13日0点到8月8日18点,网络平台访问量达到115,262,026次,24小时访问量峰值达到800多万人次,日均访问量500万人次,在线峰值达到4.8万多人。
项目研修执行主任蒋敦杰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是一次具有强大感染力和推动力的新课程文化传播,既为山东高中新课程培训和指导雪中送炭,也为我国教师教育途径和模式创新锦上添花;这是一次感动和震撼十万教师的心灵对话,既为教师工作注入信念,也将教师追求职业生活崇高和美好的激情点燃……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
我们不反对高考
本刊特约记者 宋全政 王友文《 大地 》(2009年第12期)
作为山东省素质教育改革的发起人之一,齐涛没有把这次“改革”当作一场变革,而是定义为回归,是要全省各类教育回归到教育的基本规律上来,回归到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上来。教育向常识回归,向基本规律和要求回归,这是齐涛对当前教育最准的“把脉”。
——一位叫“吟啸疾行”的网友评价说。
一年多来,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显然已经习惯了“忙碌”:下基层督查、暗访,给教师培训,陪同教育部领导视察,接待外地同行考察学习,当然,还有接受媒体采访。
作为山东省素质教育改革的发起人之一,齐涛没有把这次“改革”当作一场变革,而是定义为回归,是要全省各类教育回归到教育的基本规律上来,回归到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上来。教育向常识回归,向基本规律和要求回归,这是齐涛对当前教育最准的“把脉”。
面对外界的赞誉之词,山东在推进素质教育中一直相当低调。齐涛说:“我们只是做了教育管理本来最应该做的最基本的东西,现在竟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此,我们感觉非常惭愧。”
刚刚从沿海地市调研回来的齐涛,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采访。
升学率≠人民满意的教育
大地:2008年山东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开创了全省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先河,被媒体称之为素质教育的“山东样本”。请问,当初做出这一决策是经过怎样的考虑?
齐涛:这次探索和实践是中国教育走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无论是政府对义务教育责任的承担,还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后高中升学压力明显缓解,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基本到位,都为我们做这样一件事提供良好的机遇和外部环境。
更为现实的是,现在的孩子太苦太累了。过去是高三学生苦,现在已经前延到了小学、幼儿园,孩子们承担着这个年龄不应该承担的苦楚。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们愧疚有加,更是心疼不已。不必讳言,教育的功利性大大扭曲了教育的本来,戕害了孩子的身心,更危及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另外一个现象也许被我们忽略。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后,高考的压力不但没有减小,反而依旧很大。过去高校规模不大时,对人才有着自然分流的功能,而今天高教规模扩大了,对人才自然分流的功能却丧失了,千军万马挤在高考这条“独木桥”上。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教育的需求,这是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升学率和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不能完全划等号,如果只是迎合和满足部分或某些个体的需求,这是一种“庸俗教育观”。教育应该站在民族的角度,站在未来的角度来审视,社会需求是多层次的,教育应该有自己的主导性思维,不但要服务社会,还要引领社会。我们不反对高考升学率,反对的是牺牲孩子身心健康的升学率,在符合党的教育方针下,升学率越高越好。
我们坚信,改革的代价再大,“回归”的成本再大,也大不过一代人的成长。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朴素的认识,2008年的春天,我们迈出了这一步。从高中突破,全省“齐步走”,以规范为前提,以课程为载体来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我们“能做”的;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这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们只是做了“皮毛”
大地:山东省素质教育改革有一个系统的设计,有一套推行的“路线图”,您能否简要地概括一下这次改革的内容?
齐涛:如果用几句话来概括,山东素质教育主要内容是:政府主导、规范管理、课程核心、评价引领、督导保障;工作措施可以概况为“四抓”,抓住全省整体推进这个关键,抓住规范办学行为这个切入点,抓住高中教育这个突破口,抓住督导监管这个重要保障;基本的工作目标就是实现“三个全面”、“三个还给”,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努力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
大地:您一直强调“回归”这个词,并把山东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称之为“回归之路”,为什么这样讲?
齐涛:我对我省实施素质教育之举定义为“回归”。我们只是试图让山东的教育回归到国家的教育方针上来,回归到教育的基本规律上来,回归到国家的课程方案和办学要求上来,按照教育规律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还有,我们现在做的只是“皮毛”而已,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核、深层的东西还没有开始做。为什么说只是“皮毛”呢?我们现在所做的仅仅是各种教育教学基本规范的要求。比如,规范作息时间,规范节假日、双休日,规范作业量等等,而这些是教育管理本来最应该做的最基本的东西,现在竟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此,我们感觉非常惭愧。
大地:山东推行素质教育已经迈出了规范办学行为的第一步,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教育部也在山东召开了规范办学行为现场会,下一步的工作呢?
齐涛:山东的做法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我们的工作刚刚开头,后边的路还很长。
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我想主要是三个:一是继续规范办学行为。今年我们已经将规范办学行为的随机督导纳入到了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的综合督导评估中来,在整个综合督导1000分中确定为200分,权重很大,这是一项很大的突破。
另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全面进入课程实施领域,以课程为载体来推进素质教育,落脚点就是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最近,我们在研究普通高中二年级课程实施计划,全力推行“选课”和“走班”教学,这也标志着山东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真正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
第三个工作重点是,全面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争取用3至5年时间实现所有学校达到省定标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提升办学条件,为素质教育实施提供必要保障。
大地:一年的推进历城,您作为山东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有哪些感悟?
齐涛:2008年对于山东的教育来说,极其不平凡。
在当年1月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我曾讲过:“仰望星空,使人眼界高远;脚踏实地,更知使命重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份厚重责任,我们没有推脱的遁词,也没有回避的理由。让我们大家齐心协力,负重前行,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努力!”这依然是我们的一个追求。
朱永新:教育应该是幸福的
本刊记者 郭田珍《 大地 》(2009年第12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每个人接受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程教育。”这是朱永新对教育的理解与追求。
在他看来,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而不是痛苦的;是完整的,而不是畸形片面的。让人成为他(她)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年多来,对于山东省素质教育改革,朱永新给予了极大关注。尤其是在今年两会期间,他在议案中提出,要推广“山东经验”,加强中小学教育改革力度。
他说:“双休日、节假日补课是一种不幸福、不完整教育生活的体现,孩子们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机械的重复的练习,孩子们没有童年,没有游戏,他们很难从我们的学校生活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同时,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来补课,除了知识还是知识,除了应试的技能还是应试的技能,孩子的全面的发展,人格的完善,也就得不到保证。所以,我是非常不赞成这样补课的方式,山东省规范办学行为的素质教育改革力度很大。”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改革的代表人物之一。近日,本刊记者就山东省素质教育改革话题采访了这位改革家。
“真正的教育是为生命奠基”
大地:素质教育是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战略。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朱永新:我认为从大的方面来说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现在的人才选拔机制的问题,二是素质教育自身的问题。
现行的人才选拔机制导致了所有的教育都围绕着高考指挥棒在转,并且应试教育导向在不断地下沉。本来应试教育应该集中在高中阶段,但是现在开始往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渗透。这就造成了一种全民恐慌的心理。为了要考一个好大学,从幼儿园开始,就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目的是为了进一所好小学,然后进一所好中学,最后考一所好大学。孩子在18岁以前,好像只有这么一条道路可走。
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加剧了高考的竞争性。因为接受过高等教育和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从机会上来说相差很大。比如我们现在规定必须持有大学本科学历才能考公务员。我觉得这是不合理的。我曾经在政协会上提过一个提案,就是希望取消公务员考试的学历限制。比如说职业学校毕业的人也可以考公务员。这样的话就比较公平,大家就不一定全部往高考这个“独木桥”上挤。
另外从高考制度本身来说,我们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推波助澜,把学生分数当作教育领域的GDP来抓,势必造成应试教育加剧的恶果。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什么是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或者方法,这些基本的东西还没有搞清。
大地:有人说,素质教育就是双休日不上课、不要考试、不要分数、对学生放松管理等等,这些是不是素质教育?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
朱永新:长期以来,我们对什么是素质教育一直没有清晰的认识。过去我们往往把素质教育理解成吹拉弹唱,理解成双休日不上课,这是对素质教育认识的误区。
山东省教育改革是从规范中小学生放寒假开始的。这只是起点,绝不是终点。多放假不等于素质教育。但是,不让孩子充分休息更不是素质教育,因为孩子们需要通过放假调整学习状态,通过放假了解社会、观察社会,通过放假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放假换一种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与升学不是对立的,但不能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也不是不要分数,而是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中考试太多、太滥,分数至上,我们要控制考试次数,控制过于张扬分数给学生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培养一个人为生命奠基的、一生有用的一些基本素质。素质教育的根本实际上是帮助孩子做人、做一个善良的、向上的人。
山东改革:破而未立
大地:山东省素质教育改革实际上是规范办学行为,把双休日和节假日还给师生。山东省教育厅负责人曾引用您的话,说是“回归教育原点”。您是否认为这是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路径?
朱永新:山东省的素质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在全国率先通过行政力量在省级区域内推动减负,而且已经见到了成效,山东的经验是可以推广和复制的。
山东的改革对于淡化教育GDP意义非常大。它“破”的问题解决得非常好,通过政府强势推动,规范了办学行为,这一点难能可贵。山东经验给其他省市的一个启示就是要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至少要以省为单位才行,因为我们的高考是以省为单元的,这样全省的中学就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了,各个地市之间也不会攀比了。
大地: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曾说:山东省素质教育改革,实际上只是个皮毛,还没有真正触及到素质教育的本义。对此,您怎么看呢?
朱永新:不破不立,山东的改革对素质教育来说,从本质上来看,是解决了一个“破”的问题,但是“立”的问题还没有真正地解决。所以下一步,就要考虑如何“立”的问题,也就是怎样去把素质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真正地贯彻下来?怎样更清晰地把握素质教育的方向,更多的推出素质教育的典型?我觉得山东省可以再向前走一步。
大地:这几年,关于教育改革的话题很多,在山东就有诸如减负、标准化命题、标准分、文理综合、大综合等等,刚提出来的时候大家也都感到很兴奋,但是最后的结果都不理想。您对山东省这次教育改革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朱永新:至少从目前来看,第一,山东这次改革确实减轻了高中教师和学生的负担。现在的双休日和节假日绝对不允许上课,住宿生晚上几点钟必须要休息,政府都有很具体的规定,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山东处理了很多中学校长。
第二,对于教学计划的严格执行。改革之前,很多中学把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等课程基本上取消了,现在严格监督你的课表,谁不按照这个课表来执行,就处分谁。
当然这些都是以“破”为主。但是“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因为要求音体美等课程都开全开足,这是有利于素质教育的。
大地:山东省把高考成绩作为学生的隐私,这是很有创新的做法。
朱永新:山东省严禁以任何形式统计高考升学率,把考生成绩等信息作为个人隐私保护。这是一个值得叫好的事情。
尽管我们讲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出台了很多文件,提出了不少规定,但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其中一个关键点是学校与学校之间较劲,地区与地区之间较劲。较劲的指标,往往就是“高考升学率”。虽然各地也三番五次重申不允许排名,但还是有各种渠道搞到资料,并通过各种方法向社会公开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甚至一些地方政府,还出台了用高考升学率奖励学校和校长的办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教育行政部门敢于向高考升学率叫板,是需要勇气的。
大地:教育改革绕不开“高考”这根指挥棒,如何改革高考制度?
朱永新:高考制度本身是需要变革的。实际上据我所知,教育部早就开始了相关问题的调研与实践。比如说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建立各种考试之间的立交桥,减少考试的门类,加大中学考察的诚信度等等,这些措施都是对高考制度的改革,也能起到减轻中学生负担的作用。
当然,高考制度的改革不是一个省所能做的,必须是国家行为。
大地:您在推行新教育试验的时候,是以一个学者和教授的身份来进行的,可以说,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民间行为。而山东省的改革,是政府的力量,自上而下的官方行为。
朱永新:确实是这样的。
从推行新教育试验的第一天起,我就把自己的官员身份和新教育试验切割得很清楚。即使在苏州做副市长期间,也不利用这个职务去推广新教育。目前在全国24个省市区有新教育的实验学校。
山东省以行政的力量,来强势推动教育改革,毫无疑问会起很大的作用,但是有的时候它会产生形式主义的东西。政府督导稍微一松懈,周末加班加点现象很可能就会恢复。所以,素质教育真正的推行,最终还是思想观念的变革。大家从心里真正认同素质教育理念才是最关键的。
文理分科导致人文情怀缺失
大地:山东省最近关于教育的改革举动非常大,三年后取消文理分科。对此,您怎么看?
朱永新:首先,我非常赞成取消文理分科。
诺贝尔奖一直是我们的一个心痛,我们呼唤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呼唤不到?和高中文理分科有很大关系,文理分科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导致了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
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因为过早的文理分科以后,理科的学生不再学历史、地理,不再和伟大的思想家对话,导致科学家缺乏人文情怀,对中国、对人类、对民族文化、对环境污染问题等很少关注。
阅读·游戏·活动
大地:您曾经告诫广大教师说,教孩子6年,要为他的60年打好底色,这个底色是指什么呢?
朱永新:我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美好的人性,让人更加善良,让人有一种向上的力量,从而培养美好的人格,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
教孩子6年,他会受用60年。
我认为,应该让教师与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美好的人性,应该从幸福的童年开始。把童年和童心还给孩子,这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人的一生其实是围绕童年展开的。教育不仅是为未来的幸福做准备,教育生活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这样的幸福不是简单的感官的快乐,而应该是完整和谐的。因此,给孩子多样化的教育,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世界,帮助他们获得多样性的发展,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大地:如何培养美好的人性呢?
朱永新:美好人性的培养有两个重要途径:一个是阅读,一个是游戏和活动。
大地:您曾连续6次以提案、建议的方式提出“关于建立国家阅读节(日),推进全民阅读的建议”。阅读的意义在哪里呢?
朱永新:竞争的力量取决于精神,而精神的力量来自阅读。
人类的智慧,人类的文明,都是通过伟大的著作传递下来的。比如《一百条裙子》、《爱心树》,这些童书的力量非常非常大。通过人物的命运、故事的情节让孩子们来体验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文明与智慧。尤其是阅读不是通过说教的方式,而是通过移情的方式,让孩子和书中的动物、书中的人物发生移情。
其次还有活动和游戏,孩子和孩子之间必须有活动有游戏。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和人之间要遵循规则。做游戏是必须遵循规则的,孩子对规则的理解与接受最初就是通过做游戏获得的。
链接:
北京:小升初将与素质评价挂钩
2006年,北京完善小学、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办法,在全市范围试行小学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这套评价方法除了学业成绩外,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行为规范等内容都能以一定比例纳入评价体系之中。评价结果成为初中入学的重要依据。
浙江宁波:“限时令”减负
今年,新学期伊始,宁波市江东区教育局出台了素质教育实施意见,对辖区内3万多名中小学生在校时间作出限制。各中小学不得要求学生早于7:40集体到校、不得早于8:00安排集体教育教学活动,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活动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中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活动时间不超过7小时。离校时间小学生原则上应在16:00以前,中学生在17:20之前。
黑龙江哈尔滨:停办“奥数班”
黑龙江哈尔滨市教育局作出规定,任何由学校或学校教师组织召集在校内开展的有偿奥数补课班,或是由学校教师带领任课学校学生统一到校园外租场地办的有偿奥数补课班都要坚决禁止,更不允许学校组织学生统一购买奥数教材。
安徽马鞍山等市:创建学生实践基地
2004年,马鞍山市、合肥市率先在省内创建了中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这是全国首批建成的比较规范的综合性实践基地,为全省和周边省、市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了成功案例。
上海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学业评价不再实行百分制
从2006年新学期起,上海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业评价不再实行百分制,以优良中差的等第制评定,且除了期末考查也不再有任何检测形式。
上海市2007年秋季在50所小学的一年级设立“学习准备期”:规定入学初的2至4周课程教学改为综合活动,以加强小学与幼儿园课程的衔接。并且降低一、二年级课程教学的难度,将小学一、二年级语文篇目减少35篇,识字量减少400字,写字量减少100字,古诗背诵篇目减少24首,听说活动减少12次;同时,2000字识字量的学习时间从2年调整为3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取消小学阶段学科竞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2008年起取消小学阶段的学科竞赛,把小学教育的立足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上。
湖北省武汉市:减少考试次数
湖北省武汉市规定,小学各年级每学期只能组织一次考试,即期末考试或毕业考试,考试科目为语文和数学,考试时间均不得超过90分钟;初中各年级每学期只能组织两次考试,即期中和期末考试,初三年级只能组织上学期期末考试和下学期期中考试。
四川省成都市:组建“星期五俱乐部”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发布“活动保障令”,组建“星期五俱乐部”,每周五下午让学生全部参与“星期五俱乐部”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和团队班会等活动。确定杜甫草堂、金沙博物馆、教育科研大厦等10处场所为首批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走出学校接受素质教育。
贵州:中小学不得发布变相排名信息
2006年,贵州教育厅要求各级政府不得向教育部门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业绩的唯一标准;学校和教师不得以学科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也不得以考试成绩排列学生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