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教育局坚持边查边改,着力在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解决社会矛盾能力、服务基层群众、弘扬廉洁务实作风上下功夫,认真梳理制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使“边查边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一查工作指导上的差距,增强科学管理、规范引导的能力。针对一些教育干部凭借经验从事教育管理,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还缺乏系统、清醒的认识,区教育局着重加强对学校发展思路的引导,帮助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近期和长期发展规划,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做大做强全区优质教育资源。按照“建设一批一流学校、办好一批品牌学校、形成一批特色学校”的发展目标,继续深入抓好省、市级规范化学校、教学工作示范化学校、校本研训工作示范化学校、德育示范化学校、绿色学校等创建工作,进一步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实施“名校带农校”、“名校带弱校”战略,积极构建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借助名校的资源优势发展农村学校、改造薄弱学校、扶持新建学校,大力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查重点项目建设上的差距,增强保民生、促和谐的能力。针对区教育重点项目施工时间紧、资金到位慢、协调难度大等问题,区教育局协调有关部门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完善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单列的制度,按比例提取20元城区基础设施配套费专项用于城区公办义务教育设施建设,破解城区学校发展经费紧张的难题。 成立了由局主要负责人任总指挥的枣庄四十一中北校综合教学楼工程建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切实抓好2009年“全区十大惠民工程”之一的枣庄四十一中北校综合教学楼重建工程。成立了“五百”工程领导小组,深入中心街道和中兴社区、森之华企业和贫困户家中,摸实情,找问题,制定了详细的帮包方案,有效推进了帮包工作地进展。
三查教育改革上的差距,增强推进教育科学发展的能力。 针对推进素质教育中存在的评价方式滞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区教育局坚持深化改革,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深化国家级课题“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全面推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通过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对素质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发挥学校经常性评价和考试选拔对素质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改革学生日常学习评价制度,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
四查行风建设上的差距,增强为民服务的能力。针对群众反映的规范教育收费和救助贫困学生等问题,市中区教育局坚持开门抓行风,开展了 “争做五个表率”主题实践活动和“下评上”机关作风民主评议活动。健全完善了市中区学校收费电话信访投诉网络,成立了教育收费督察组,深入学校收费情况进行检查。认真抓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免除农村中小学生教材款222万元, 资助贫困家庭学生58万元。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由每生每年补助300元提高到小学生500元、初中生750元,补助面提高到寄宿生的8%。抓好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按照区政府同省开发银行签订协议,积极做好宣传工作,目前已为68名高校在校生办理助学贷款。
(张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