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在课程中充分渗透。充分发挥各科教学活动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 借助于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科学人文知识糅合在一起,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学科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情感,增强环保、法律、人文意识,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二是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利用乡土教材和德育基地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力求德育活动的多变性,挖掘德育活动中的趣味性,将社区文化、革命传统、乡土历史、杰出人物、民俗风情、改革成果等本土资源,与学校文化有机融合,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是充分发挥网络作用。用网络资源构建学校网络德育基地,以网络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沟通交流、吐露心声、展现自我和自主教育的德育平台。利用校园网加强德育,力图站在“导”的立场上,贴近学生生活,依靠强有力的组织,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采用网络活动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多方充分配合。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相互配合,积极拓展教育渠道,通过家长学校建设,家委会机制落实,家访制度完善等措施,进一步促进家校沟通和互动,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子观和成才观,改善家教指导方法;积极与社区、派出所等单位联系,结成共建单位,形成对青少年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