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和重点工作。采取五项措施,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改革教学模式。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创新,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立足于职校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课时分配,整合专业课程,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删繁就简,淡化理论的系统性,突出实用性,尝试引进工作过程、生产流程和岗位要求的内容,将工作过程中工作服务、实践活动及技能形成规律,进行设计、编排和有机组合,形成模块化项目课程;积极创造职业情境,大力推行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一体化、模块化教学,努力追求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的无隙对接。
二是改革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在文化基础课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学以致用,为用而学,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主题辩论、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专业课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总结和推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把“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引入教学中,积极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特别是通过数字仿真、模拟流程、虚拟现实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技术和生产服务岗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知行合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
三是改革评价考核制度。以人为本,扎实推进学生评价考核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突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内容,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种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拓宽学生继续学习的途径,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选择。
四是启动改革创新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市教育局要求各职业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结合本市产业发展实际,自行确定1-3个重点专业,作为改革创新重点专业。各校要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革,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五是2010年9月—10月,启动专业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市教育局进行审核批准,确定改革创新重点专业。2011-2012年,按照评估标准和要求,对专业改革试点学校进行跟踪指导和评估检查,切实通过专业改革试点,推动枣庄市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现代化建设。
(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