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被评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先进市;在2010年省政府专项教育督导考核中,我市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居全省第五名,职业教育居全省第八名,北大清华录取万人比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一,本科录取人数每年以千人的速度增长;在连续两次全省社情民意随机调查中,教育的满意度均排名第一;市教育局被授予省级文明机关称号。不经意间,枣庄教育正在发生着振奋人心的巨变:
农村教育:快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均衡化、城乡一体化
农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体,是距离老百姓最近的教育。为了让每个儿童都享受到更加公平、均衡的教育,三年来我市坚持城乡统筹,加大经费投入,大力实施教育惠民工程,推进均衡发展。在经费上,优先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优先保障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投入,农村学校比城里学校提前两年达到省定标准,城乡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历史性的实现了一个标准,奠定了走向公平的重要基础。改善条件就要走向规模化,为此我市自2008年起,再次启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三年来累计调减中小学311所,有效推动了农村学校向中心村、向新农村社区的聚集,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为了实现办学条件的标准化,我市三年来,集中财力向农村教育倾斜,密集实施了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工程、“211”工程、远程教育工程、仪器更新工程、校舍安全工程、音体美卫器材配套工程,三年累计投入 4.1亿元,累计新建安全达标校舍31.
城区教育:大手笔布局、品牌集团化发展、彰显优质示范性
城区教育是城市形象的窗口,代表着城市的品味和高度。但是城区教育面临城市快速扩张的严峻考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不均衡矛盾突出。市教育局的决策者们冷静面对,果断提出了一要开源、二要品牌带动整体提升、三要扩大优质资源供应的发展思路。积极争取市政府的支持,开征了城市基础设施(教育)配套费,拓宽了城区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果断大手笔实施了优质教育资源整合,高中坚持三中东西校均衡发展,十六中、九中南北特色发展;初中依托十五中、四十一中品牌带动,分别整合三十中、矿三中,扩建挖潜,资源统筹配置,形成十五中东西校区、四十一中南北校区均衡发展的格局。基础教育上端的布局均衡,有效辐射了下端各服务小学的均衡发展。城区教育资源均衡了,家长择校意愿大大降低。依靠品牌学校整合带动,创造了城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经验。整合的同时,又集中财力掀起了新一轮改扩建热潮。扩建了三中东校、十五中东校、四十一中北校、立新小学、实验小学、文化路小学、红旗小学,整体拆建了十五中西校、实验二小,新建了高标准的新城实验学校、新城实验幼儿园,新城高中和市职业中专迁建新城区正在启动。城区学校再次筑起了一道道城市发展的靓丽风景。
教育内涵发展:素质教育持续深化,特色品牌示范引领,教育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质量是基础,有生命力的质量才是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五年前,新任市教育局局长张磊就敏锐的提出:“质量的持续提升必须依赖素质教育搭建更加宽广的质量平台!”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市教育局先后下发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校科学管理、实施特色品牌创建三个全局性的深化素质教育指导意见。三个指导意见是理念的不断更新,是措施的持续跟进,使素质教育的改革得以持续深化,收到显著成效:全面规范了办学行为,是全省零投诉市之一。课程方案得到有效落实,教学改革竞相涌现,涌现出了台儿庄区、洪绪镇等区域性课堂教学改革典型和滕州一中、枣庄十五中、奚仲中学、坛山中学、红旗小学等一批先进典型。在全省课改会议上,滕州一中、文化路小学、周营镇中的经验得到推广。招生考试和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建立了影响深远的多维度教育质量评价考核机制,有力推动了全市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升,2010年北大清华录取达35人,本科录取达到1.1万人。越来越多的枣庄子女得以走进全国名牌学府,也积淀了枣庄未来发展的力量源泉。
(梁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