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亮点 激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12年1月12日
本报记者 胡乐彪 通讯员 张增碧
在枣庄市峄城区,每所农村学校的校舍都已成为乡镇最好的建筑物,每位教师都有了想干事的激情和能干事的平台,每个适龄孩子都可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作为经济不发达区,他们敢于“亮剑”,在枣庄市率先铸造起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典型“样本”。
现代教育技术打造“新亮点”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它是最大的民生,怎么抓都不过分。”峄城区委书记刘振学告诉记者,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代表着一个县域内教育工作的最高水平,引领着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
基于这一点,峄城区委、区政府于2011年初着眼于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在全市率先提出了创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的决定,集全区之力强力推动,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为此,峄城区多次召开高规格会议,全面部署、调度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专题研究推进创建工作。为加快创建步伐,该区先后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区长办公会,以及各大班子领导参加的专题调度会,并与各镇街签订了《目标责任书》。针对创建工作,区几大班子领导也多次进行专题视察。
然而,创建教育示范县,仅仅靠热情显然不够。教育投入无疑是一个最硬的指标。
记者了解到,初期匡算时,该区需要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再增加1亿元左右。但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及标准的提高,最后累计新增加的资金却是3.5亿元。
作为人口有38万人、地方财政收入2010年也仅达到3.7亿元的省级贫困区,一下子要拿出这么多钱来,的确吃力。
“由于‘政府第一’的投入观念深入各级党政干部心中,因此政府不仅该给教育的钱一分不少,而且还竭尽全力将资金投入创建。这也是我们成功创建的根本。”3.5亿元的教育高投入,让区教育局局长孙中军话语中充满了感激。
值得关注的是,不到两年时间,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新亮点:全区实现了“班班通”多媒体,所有中小学均建成了校园网,搭建起开放型网络化教育平台。
去年以来,该区投资1.1亿元,开工建设35所项目学校,新增校舍面积8.5万平方米,使乡村教育资源得到快速提升和改造。现在,“校舍建设标准化、内设装备现代化、常规装备优良化”已不再是一句空话。
各项工作机制激发“新活力”
均衡发展需要破解的不只是校舍、办学条件方面的难题,师资、管理和机制构建等更为重要。为此,该区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总抓手和突破口。
为加强校长队伍建设,该区出台了《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规定》等文件,坚持实施“名校长”工程,不断完善中小学校长培训制度,分期分批选送部分校长到先进地区学校挂职锻炼。为激发教师队伍的潜力,峄城区扎实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年”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专家引领”、“骨干示范”、“全员磨练合格课”等多种形式,大规模、多层次组织教师参加各种骨干培训或研修提高活动。
同时,该区还建立完善了校本教研培训制度,广泛开展学科研讨、教学比武、结对帮带活动。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了“教师专业发展年”、“读书”、“系列论坛”、“全员磨练合格课”、“全员育人导师制”、“系列名师评选”和“特色教师评选”等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升。几年来,共培养出省级以上名师22名,市级名校长、教学能手、课改标兵184名。
为促进“以强带弱”,该区设立了“教研协作区”,开展分片联合教研等活动,先后对40余名不同层次的教育干部进行了岗位交流,近100位教师被交流到区直学校任课锻炼,派出80余位城区教师赴农村支教,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力地推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两年来,共为农村学校招考83名教师,多半充实到农村小学教学一线,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结构。
此外,该区还大力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建立了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区域名师等分梯级、成序列的名师评选机制,对评选出的“峄城名师”每人每月给予300元的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区政府设立了60万元的“教育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奖励与培训。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